《魏疑而韓不可得也[2]。》鑒賞
今韓受兵三年[3],秦橈之以講[4],識亡不聽[5],投質于趙[6],請為天下雁行頓刃[7],楚、趙必集兵[8],皆識秦之欲無窮也[9],非盡亡天下之國而臣海內[10],必不休矣。是故臣愿以從事王,王速受楚、趙之約[11],(趙)[而]挾韓之質以存韓[12],而求故地[13],韓必效之[14]。此士民不勞而故地得,其功多于與秦共伐韓,而又與強秦鄰之禍也[15]。
【段意】 此段為勸魏王不可親秦伐韓理由之五。魏無忌提出:過去合縱不成功,是因為楚、魏互相猜疑而韓又不愿參加;現在韓受秦挫而愿為天下諸侯先以擊秦,而楚、趙皆知秦之貪欲無窮,愿合兵以抗秦。因此,愿大王采納合縱策略,接受楚、趙兩國的盟約,挾持韓之質子以保全韓國,同時索取失地。這樣做,既不勞苦軍民,又能收回失地,其功效勝過與秦親而共伐韓,又能避免與強秦為鄰而遭禍患。
注釋
[1]從(zong):合縱。[2]此句謂,是因為楚、魏相疑而韓國又不愿參加。[3]受兵:遭受戰禍。[4]橈之以講:指秦以和議來瓦解韓的斗志。橈,通“撓”,挫敗。[5]識亡不聽:言韓知道自己將亡,不與秦媾和。[6]投質于趙:韓送人質到趙國。[7]此句謂,請求為天下諸侯打先鋒,與秦決戰到兵刃折斷而后已。雁行(hang),猶前行。走在最前面的行列。頓,通“鈍”。[8]集:集結。[9]欲:貪欲。[10]臣海內:使海內臣服。[11]以上二句謂,因此我愿以合縱之策事奉君王,希望君王從速接受楚、趙的盟約。[12]挾韓之質:挾持韓國的人質。[13]求故地:討還過去的失地。[14]效之:聽從。[15]以上二句謂,這樣做的功效勝過與秦一起攻韓,而又避免與強秦相鄰而遭禍患。
上一篇:《封禪書》鑒賞
下一篇:《史記·孔子世家第十七·魯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1].》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