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晏嬰·晏子春秋
戰國短篇小說集。舊題晏嬰撰。一般認為是秦統一六國前的一位士大夫摭拾晏嬰的言行和軼聞編輯而成。《史記》謂之為《春秋》,《漢書·藝文志》著錄為《晏子》,八卷。有元刻本、明成化刻本、嘉靖刻本、綿眇閣本、沈啟南本、淥碧居鈔本、吳勉學本、楊慎評本、凌蒙初本、《子匯》本、歸有光評本、《諸子匯函》本、日本古鈔本、清經訓堂本、景元鈔本、孫星衍《晏子春秋音義校記》本、張純一《晏子春秋校注》本、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本、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晏子》殘簡本。今本分內、外篇,內篇分 《諫上》、《諫下》、《問上》、《問下》、《雜上》、《雜下》六篇,外篇分上、下兩篇,全書共二百一十五章。它“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說集,也可以說是一部最早的 ‘外傳’、‘外史’” (吳則虞語)。作者一方面揭露了古代社會統治階級的種種黑暗面,刻畫了荒淫暴虐的君主、助紂為虐的佞臣、粗暴兇猛的勇士等等不同人物形象; 另一方面,也描繪了一位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晏嬰。這里,晏嬰的形象,已經不完全是歷史上晏嬰的真實原型,而是藝術上的典型了。作者抓住了晏子的一些政治、生活內容,從進退出處,以及飲食、衣服、車馬、仆從各個細節方面,塑造出了栩栩如生的一位幕僚長的典型形象。而這種性格和形象又完全符合于一般的高級幕僚的共同特征,同時也具有自己的個性。在本書的一些優秀故事里,晏子形象的藝術特征是: 關心國家命運,同情人民疾苦,敢于堅持正義,勇于反抗強暴,機智善辯,克己厚人,個人生活儉樸嚴肅。如《晏子使楚》、(《內篇·雜下》)、《晏子將使楚》(同上)兩個動人的故事,通過晏子在外交場合不辱國格和使命的幾個典型片斷,鮮明地描繪出他從容不迫,談笑風生,應付裕如,臨危不茍的才能和性格。書中有不少帶有戲劇性的篇章,除了 “使楚” 的故事外,像寫庸妄的齊景公和諂佞的梁丘據等反面人物,同樣也很成功。尤其是《景公夜飲》 (同上),僅用二百來字,就構成了一出很完整很緊湊的戲劇。其中刻畫了四個形象: 晏子與司馬穰苴是一組,而齊景公和梁丘據則是對立者。齊景公荒唐無聊,夜里找大臣飲酒作樂。當晏子聽到景公夜至的消息之后,他所擔憂的是國家和外交上的大事,體現在行動上的是對景公持以應有的禮貌,雖然在倉卒之間,還是能夠從容不迫地保持著常態。當知道景公是要邀他與之夜飲觀樂之時,才放下心來,并婉言謝絕。景公說“移于司馬穰苴之家”。司馬穰苴聽到君臨,立即披掛,作好了應變的戰爭準備,作為一個將帥,他所耽心的與晏子有不同之處,但對國事的關心,則和晏子完全一致。然而梁丘據與以上兩位重臣就完全不同了。作者突出描繪他“君至”后的行動: “左操瑟,右挈竽,行歌而出”。簡潔幾筆,就逼真地把那弄臣一貫的媚態和那一剎時的荒唐情景呈現在讀者眼前。四個人物的不同 “表演”,就像今日的電影鏡頭一樣,一幕一幕而過,藝術表現手法十分高明。作者還運用夸張、虛構,通過人物的言行舉止和周圍氣氛的烘托,來表現人物的性格、智慧和風貌。如《崔、慶逼盟》(同上): 崔杼弒齊莊公而立景公后,他與慶封聯合,劫掠齊國諸將軍、大夫和顯貴等人于太宮。在眾目睽睽、刀槍林立的情勢中,崔、慶二人逼迫晏子與之盟誓; 否則,“戟枸其頸,劍承其心”。而晏子從容不懼對之: “曲刃鉤之,直兵推之,嬰不革矣。”崔杼不得已而放過了晏子。而晏子脫離虎口后,其仆讓他快跑,晏子不慌不忙,說“疾不必生,徐不必死”。用劍和血的危境烘托,和正反人物言行的深刻對比,使晏子臨危不茍、從容自若的性格和精神面貌更加鮮明、突出。書中,還很注重以側面描寫來展現人物形象。如,行文用一些正面人物,從側面來塑造本書的主要人物——晏子的形象。像越石父對于晏子的知遇之感,北郭騷以死來證明晏子的無罪等,不僅把晏子作為一個“惠人”的風貌突現出來,而且也寫出了那些淳樸、正直、廉潔的人物的可愛、可敬。其藝術感染力和形象的雕塑本領,在此有著高度的發揮。《晏子春秋》大部分故事,情節結構完整,語言準確、活潑、明朗、簡當、樸素、清新,這與它有一部分民間創作有關。《晏子春秋》對后世影響頗大。楊慎曾說:“《晏子春秋》譚端說鋒,與策士辨者相似……口載以諷而從,不可勝數。蘇洵作《諫論》,欲以管、晏之術而行逄、于之心,是或一道也。故當時諷諫之妙,惟晏子得之。”(《晏子春秋總評》)這是指的其書語言的諷諭幽默特色的影響,而書中有不少篇章如《晏子使楚》、《二桃殺三士》等,對后來文學創作曾產生不小影響,像唐代的 《晏子賦》 (見《敦煌變文集》) 和明代話本《齊晏子二桃殺三學士》 (即 《古今小說·晏平仲二桃殺三士》),即由此而來。
上一篇:《秦漢·劉向·新序》簡析
下一篇:《三國兩晉南北朝·陶潛·桃花源》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