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太史公自序第七十·維昔黃帝,法天則地。》鑒賞
四圣遵序[1],各成法度;唐堯遜位,虞舜不臺[2];厥美帝功,萬世載之。作《五帝本紀》第一。
維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際,德流苗裔;夏桀淫驕,乃放鳴條。
作《夏本紀》第二。
維契作商,爰及成湯;太甲居桐[3],德盛阿衡[4];武丁得說[5],乃稱高宗;帝辛湛湎[6],諸侯不享[7]。作《殷本紀》第三。
維棄作稷[8],德盛西伯;武王牧野[9],實撫天下;幽、厲昏亂,既喪鄷、鎬;陵遲至赧[10],洛邑不祀。作《周本紀》第四。
維秦之先,伯翳佐禹[11];穆公思義,悼豪之旅[12];以人為殉,詩歌《黃鳥》;昭襄業帝[13]。作《秦本紀》第五。
始皇既立,并兼六國,銷鋒鑄鐻,維偃干革[15],尊號稱帝,矜武任力;二世受運,子嬰降虜。作《始皇本紀》第六。
秦失其道,豪桀并擾,項梁業之[16],子羽接之[17];殺慶救趙[18],諸侯立之;誅嬰背懷[19],天下非之。作《項羽本紀》第七。
子羽暴虐,漢行功德;憤發蜀漢,還定三秦;誅籍業帝,天下惟寧,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紀》第八。
惠之早霣,諸呂不臺[21];崇強祿、產,諸侯謀之;殺隱幽友[22],大臣洞疑,遂及宗禍。作《呂太后本紀》第九。
漢既初興,繼嗣不明[23],迎王踐祚,天下歸心;蠲除肉刑,開通關梁,廣恩博施,厥稱太宗。作《孝文本紀》第十。
諸侯驕恣,吳首為亂,京師行誅,七國伏辜,天下翕然[24],大安殷富。作《孝景本紀》第十一。
漢興五世[25],隆在建元[26],外攘夷狄,內修法度,封禪,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紀》第十二。
【段意】 《史記》一百三十篇總目提要,或撮述內容,或點明題意。句式整飭,夾敘夾議,簡明扼要。為讀者便覽,以十篇(《本紀》、《書》則各依其篇數)為單位分節作注。由于每則提要涉及的人、地名和重要事件,可詳見本篇及注釋,一般不重復出注,可與相關篇章參讀。
注釋
[1]四圣:指黃帝以外,五帝中其余四帝即顓頊、帝嚳、唐堯、虞舜。[2]不臺(yi):不怡,不無憂思。[3]太甲居桐:太甲即位后昏庸暴虐,宰相伊尹放逐他到相宮反省。相宮是湯的墓地。[4]阿衡:相當于宰相的職官名。[5]說:傳說。[6]辛:紂王名。湛湎:沉迷酒色。[7]不享:不朝貢。[8]作稷:始創農業。[9]武王牧野:指武王伐紂,在牧野誓師。[10]陵遲:逐漸衰微。赧(nan):周赧王。[11]伯翳(yi):又作“伯益”,秦始祖。[12]豪:即崤(xiao),崤山。[13]昭襄業帝:秦昭襄王嬴則在前255年取周九鼎,奠定了秦的帝業。 [14]鋒:兵器。:鐘名。 [15]偃:停息。干革:干戈甲胄。 [16]業之:創下基業。[17]接之:繼承之。[18]慶:即“卿”,指卿子冠軍宋義。[19]誅嬰背懷:誅殺子嬰,背叛懷王。[20]霣:即“隕”,死亡。[21]諸呂不臺(yi):諸呂得不到人民的喜歡。[22]殺隱幽友:殺趙隱王如意,幽囚淮南王劉友,皆呂后所為。[23]繼嗣不明:指惠帝死后,一時不知誰當繼立。[24]翕(xì)然:和平的樣子。 [25]五世:指高、惠、文、景、武五帝。 [26]建元:武帝年號。
上一篇:《史記·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1],幽于縲紲[2].》鑒賞
下一篇:《史記·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少康之子,實賓南海,文身斷發,黿》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