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兩晉南北朝·張華·八月浮槎
亦題《天河》、《八月槎》、《天河浮槎》、《天河與海通》。西晉志怪小說。張華撰。載《博物志》卷十《雜說下》。王澤君等《古代短篇小說選注》、李格非等《文言小說》、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和吳組緗等《歷代小說選》均載錄。故事敘寫:一個心懷奇志的人,乘浮槎(木筏)泛海而到天河,遍觀日月星辰,爾后茫茫忽忽,不覺晝夜;忽至一處,屋舍莊嚴,遙望宮中,有紡織婦女,見有一成年男子牽牛而至;便問此是何處,牽牛人讓回蜀郡訪神算靈驗的嚴君平。后至蜀,遂知所遇者乃牽牛星宿。這是一篇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它生動地反映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自然現(xiàn)象的探索精神及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只有到了今天,進入科學(xué)技術(shù)發(fā)達昌盛的時代,這種愿望才有可能予以實現(xiàn)。關(guān)于浮槎,《拾遺記》卷一有一段關(guān)于“貫月查”的記載,雖出《博物志》之后,然據(jù)查傳說當更早一些,它反映了古人企圖飛往宇宙的美妙幻想。本篇所記“八月槎”傳說在古老的海槎傳說基礎(chǔ)上又同牛郎織女神話聯(lián)系起來,因而賦予它更大的藝術(shù)魅力。該篇中乘槎人未有姓名,后來卻傳為張騫之事,并說張騫得織女支機石,持歸問嚴君平。此說唐代極為流行。按支機石事起于劉義慶《集林》,《太平御覽》卷八引曰:“昔有一人尋河源,見婦人浣紗,以問之,曰:‘此天河也’。乃與一石而歸。問嚴君平,云:‘此織女支機石也?!倍教茣r成都嚴真觀真的有了支機石。可以看出,關(guān)于這一傳說由來已久,而且引起歷代人們的高度重視和欣賞。本篇小說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展現(xiàn)了天上的星宿氣象,虛寫織女,實寫牛郎,使牛郎織女的故事形象化,富有立體感,充分表現(xiàn)了人民豐富的想象力。關(guān)于“天河與海通”的大膽想象,“八月浮槎”的美麗幻想,“觀星月日辰”的良辰美景,“遙望宮中織婦”的奇妙時刻,“奇問牽牛”的詩情畫意等,寫得新穎奇特,別有風(fēng)致。天上人間,凡人天神,水乳交融,給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心曠神怡。正是這一美麗的傳說,給讀者留下廣闊的遐想的天地,它可以幫助我們探索七夕夜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的演化和源流,也成了文學(xué)作品中經(jīng)常采用的題材。唐初詩人宋之問的《明河篇》說:“明河可望不可親,愿得乘槎一問津,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成都賣卜人?!本褪菍Α案¢吨C石”神話傳說的詩化概括。杜甫《有感》和《秋興》詩,以及李義山《海客》詩等,都對這一傳說予以吟詠。元雜劇有《泛浮槎》,清傳奇有《星漢槎》、《銀河槎》以及雜劇《博望乘槎》等。
上一篇:《秦漢·趙曄·伍子胥奔吳》簡析
下一篇:《秦漢·劉安·共工怒觸不周山》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