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兒辯日》簡介|介紹|概況
寓言篇名。選自《列子·湯問篇》。題目是后人所加。晉張湛《列子注》說:“所謂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二童子致笑,未必不達此旨,或互相起予也。”唐盧重玄《列子解》說:“圣人之生,所貴明道。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獨善者養道以全真,兼濟者設教以利物。若進非全道,退非利生,一曲之辯,圣人所以未嘗說也。夫不決者,非不知也。世人但以問無不知為多,圣人以辯之無益而不辯。若有理無理一皆辯之,則圣人無益之勞實亦多矣。然則二童之爭也,事亦可明。何者?日之初升,光未遠,人居光外,見其大焉。日之既中,光備萬物,人居光內,見其質焉。亦如遠望燭光,更見其大;近窺,則焰乃更以小焉。物理則然,辯之何益?”今人嚴北溟《中國古代哲學寓言故事選》說:“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充慧心獨運,舉出三點理由,證明了中午的太陽近,這在當時是一種創見。現代天文學對這個難題已可以給出更深刻的回答,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中午的太陽離觀察者更近些;但由于地球公轉是一個橢圓軌道,地軸與軌道面并非垂直等原因,所以地球的不同地方在繞日運動的某些角度上,會出現相反的情況。故事中的兩個小孩各執一詞,似乎都有道理,然而一個是從視覺來判斷,一個是從觸覺來判斷,兩者同屬于感性認識。徒憑片面的感性認識,并不能解決情況復雜的問題,而應該‘不徒耳目,必開心意’,充分重視理性思維的作用,善于將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認識階段,從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質。”今人公木、朱靖華《歷代寓言選》說:“寓言的形象意義不在于所設問題的本身,而在于無論什么人,都不能自炫多知;任何人所不知道的,總比所知道的要多得多;不知道的是無限,知道的是有限。所以任何人都要永遠謙虛。”此篇寓言說明,宇宙無限大,知識無窮盡,雖圣人也有不知之事,斷不可固執己見,徒憑經驗;要想求得完全的知識,就要克服片面性,謙虛好學。同時也反映了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敢于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思想。通過人物的言行以塑造生動的形象,是此篇的主要特點。文中兩位小孩各憑感受,暢抒己見,辯而不決,求教于長者的言語舉止,表現了少年敢于質疑,銳意探求,聰明穎慧的形象;對孔子雖然著墨不多,讀之,一位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教育家的形象,亦如聳目前。
上一篇:《東君》簡析|導讀|概況|介紹
下一篇:《兩都賦》簡析|導讀|概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