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傳》的主要內容,《廉吏傳》導讀
《廉吏傳》是載錄我國古代著名的廉潔奉公官員的著作。宋費樞撰。據其自序,似可斷定書成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據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本書原作10卷,今本僅上、下兩卷。唯核其內容,文字無所刪除。本書有萬歷四十三年(1615)刻本,《四庫全書》本。
費樞,字伯樞,成都(今屬四川)人。北宋徽宗朝進士。紹興十六年(1146)以左散郎知歸州(今湖北秭歸)。又曾知黎州(今四川漢源)。《廉吏傳》系其留世的唯一著作。
本書載錄春秋時代至唐朝的廉吏凡114人。其中上卷春秋9人,西漢10人,東漢16人,三國7人,兩晉13人;下卷南朝13人,北朝5人,隋朝6人,唐朝34人。起自魯季孫行父,終于唐盧鈞。凡每一朝代或某個歷史時期有一總論,之后乃具載著名廉吏的傳記,傳記后附有作者贊語,或一人一贊,或兩人合一贊。傳記的編寫主要突出傳主的廉潔美德,其余從略,不作深求。以諸葛亮為例,他對蜀漢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貢獻至大,可書者當多,而本書僅就其廉潔一節為之作傳,其余均從略。茲錄其傳于后,以見一斑;
“諸葛亮,字孔明,瑯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后,先主枉駕顧之,三往乃見,曰: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暨先主即帝位,策亮為丞相。亮自表后主曰: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衣食自有余饒。至于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及卒,如其所言,年五十四。”其贊語則與鄧芝合在一起。
或說作者所以為廉潔奉公的官吏立傳,有前論后贊,可能出于對當時蔡京、朱勔等大官僚貪污腐化、奢侈揮霍等作為深惡痛絕所致。倘此說尚屬不錯的話,那么《廉吏傳》實為一借古喻今、古為今用之作。也許正因為作者具有較為明確的政治目標,故立論公允,是非分明。歷來史家對本書的評價也較為肯定,認為“綜核大致,其議論去取,可謂不諛不隱者矣。”(《四庫全書提要》)當然,在評論個別廉吏時,也有嚴謹不足,自相矛盾之處,如西漢的蓋寬饒,北朝的庫狄文士。但較之全書,可謂千慮之失而已。
此外,本書又有明人黃汝亨的增補本。黃汝亨(1558—1626),字貞和,號泊玄居士、寓林居士,仁和(今浙江杭州)人,萬歷進士。曾任進賢(江西今縣)知縣、南京工部主事、禮部郎中,江西提學僉事、參議等職。除增補本書外,尚著有《古奏議》、《寓林集》、《天目游記》等。汝亨所增補的《廉吏傳》系補費書唐以后人物的缺略,增入五代以前的廉吏33人。又據《宋史》、《元史》,遴選廉吏64人,為之立傳。又費樞原作對廉吏不分等第,黃汝亨則將全書211位廉吏分為上、中、下三等,于傳首姓名之上各加署別。正編之外,另增《廉蠹》一編,載錄致都、張湯等人,也作評語,以資鑒戒。
黃汝亨在刊刻增補本時,與費樞舊本混而為一,不曾標明原作與增補,且僅署己名,致給人以掠美之感。
上一篇:《莊子注》的主要內容,《莊子注》導讀
下一篇:《廿二史考異》的主要內容,《廿二史考異》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