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信陵君竊符救趙》鑒賞
(節自 《魏公子列傳》)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趙長平軍,又進兵圍邯鄲①。公子姊為趙惠王弟平原君夫人。數遺魏王及公子書,請救于魏。魏王使將軍晉鄙將十萬眾救趙②。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 “吾攻趙,旦暮且下③,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魏王恐,使人止晉鄙,留軍壁鄴④。名為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⑤。平原君使者冠蓋相屬于魏⑥,讓魏公子曰: “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今邯鄲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耶?” 公子患之,數請魏王,及賓客辯士,說王萬端。魏王畏秦,終不聽公子。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于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乃請賓客,約車騎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行過夷門,見侯生⑦,具告所以欲死秦軍狀,辭決而行。侯生曰: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公子行數里,心不快,曰: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天下莫不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我豈有所失哉?”復引車還問侯生。侯生笑曰: “臣固知公子之還也!” 曰: “公子喜士,名聞天下,今有難,無他端,而欲赴秦軍,譬若以肉投餒虎⑧,何功之有哉? 尚安事客?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公子再拜,因問。侯生乃屏人間語⑨,曰: “嬴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而如姬最幸⑩,出入王臥內,力能竊之。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如姬資之三年(11),自王以下,欲求報其父仇,莫能得。如姬為公子泣,公子使客斬其仇頭敬進如姬,如姬之欲為公子死,無所辭,顧未有路耳! 公子誠一開口請如姬,如姬必許諾。則得虎符(12),奪晉鄙軍,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從其計,請如姬。如姬果盜晉鄙兵符與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 “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公子即合符,而晉鄙不授公子兵而復請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朱亥可與俱(13),此人力士。晉鄙聽,大善; 不聽,可使擊之。” 于是公子泣。侯生曰: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 “晉鄙嚄唶宿將(14),往恐不聽,必當殺之,是以泣耳! 豈畏死哉?”于是,公子請朱亥。朱亥笑曰: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15),而公子親數存之,所以不報謝者,以為小禮無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與公子俱。公子過謝侯生,侯生曰: “臣宜從,老不能; 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以送公子。”
公子遂行,至鄴,矯魏王令代晉鄙。晉鄙合符,疑之,舉手視公子曰: “今吾擁十萬之眾,屯于境上,國之重任,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 欲無聽。朱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公子遂將晉鄙軍,勒兵下令軍中曰: “父子俱在軍中,父歸; 兄弟俱在軍中,兄歸; 獨子無兄弟,歸養。” 得選兵八萬人,進兵擊秦軍。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趙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負韊矢(16),為公子先引。趙王再拜曰: “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當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公子與侯生決,至軍,侯生果北鄉自剄。
魏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矯殺晉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卻秦存趙,使將將其軍歸魏,而公子獨與客留趙。
【譯文】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的軍隊已經打敗了趙國在長平的駐軍,又乘勝進兵圍攻趙都邯鄲。魏公子信陵君的姐姐是趙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因而,平原君夫人屢次送信給魏王和魏公子信陵君,請求魏國去援救趙國。魏王便派遣將軍晉鄙率十萬大軍去救援趙國。這時,秦王派使者前來警告魏王說: “我攻打趙國,在短時內就要將其攻下。在諸侯各國中誰敢去援救趙的,等我打下趙國后,就立即轉移兵馬首先攻擊他。” 魏王害怕了,便派人去阻止晉鄙軍前進,晉鄙便率軍駐扎在邊境的鄴地。名義上是救援趙國,實際是不進不退,以觀看秦、趙兩邊的形勢。這時,平原君派使臣絡繹不絕地去魏國,并埋怨魏公子說: “我趙勝自愿托結為姻親,是因為魏公子你的高尚道義,能夠解救別人的困難。如今邯鄲很快就要被秦兵攻破,然而魏國的救兵卻不到來,哪里看得出公子能解救別人的困難呢? 公子即使看不起我趙勝,拋棄我不管從而讓我投降秦國,難道就不憐憫你的姐姐嗎?” 公子十分憂慮此事,他自己屢次請求魏王,又派賓客中能言善辯者游說魏王。用盡種種辦法勸說魏王,然而魏王懼怕秦國,始終不聽魏公子的諫言。公子暗自思量,救趙之事最終不能得到魏王的允許,決計不能獨自茍生而使趙國滅亡。他便邀請賓客,湊集車騎百多輛,打算與賓客一同到秦國軍中去,和趙國一道與秦軍拼命。
公子出行路過夷門,與侯生相見,公子把他之所以要去秦軍中拼死的狀況全部告訴了侯生,與侯生說完話就告辭而行。侯生說: “你盡力為之吧,我老了,不能跟你去了。” 公子走了幾里路,心中很不舒暢,心想: “我平日里對待侯生是很周到的,天下人沒有不知道的。如今我就要去死了,然而侯生卻沒有一言半語給我送別,難道我有什么過失嗎?” 公子又將他的車馬掉頭回轉來問侯生。侯生笑著說: “我原本就知道你會回來的。” 又說: “公子好客的名聲已是天下人皆知的。如今公子遇到了為難之事,沒有別的辦法,而打算去秦軍赴難。這種做法猶如將肉投給饑餓的猛虎,這有什么效果呢? 這還用得著賓客么? 公子你待我很優厚,你去死而我卻送都不送一下,因此我知道公子很怨恨我,必定要轉回來的。” 公子向侯生再次禮拜,問他有什么辦法。侯生便把旁人支開,低聲對公子說: “我聽說晉鄙那另一半兵符經常放在魏王的臥室內,而那如姬是魏王最寵愛的人,時常進出魏王的臥室,只有她能盜出這兵符。我又聽說如姬的父親被人所殺,如姬積恨殺父之仇三年。她在魏王以下的人中,尋求為其報殺父之仇的人,沒有能夠找到。因而如姬向你哭泣,是你派食客斬了她仇人的頭拿去敬獻給如姬。如姬為此感激萬分,甘愿為公子死而毫不推辭,只是沒有報答你的機會罷了。公子只要一開口請求如姬,如姬必定應允你。你得到虎符,奪了晉鄙的軍權,往北面援救趙國,去西邊打退秦國,這是五霸征伐那樣的功業呀!” 公子依從侯生的計謀,請求如姬,如姬果然盜了晉鄙的兵符交給公子。
公子將行,侯生對公子說: “將軍在外面,就是君主的命令,也可以不聽從,這是因為關系著國家的安危而必須如此。公子即使拿了虎符與晉鄙所持的符對合了,然而晉鄙卻不肯將兵權交給你,還要重向魏王請示,如若這樣,事情必定就很危險了。我的客人中有一位屠夫名叫朱亥,他可以與你一道去,此人是大力士。如果晉鄙聽從交兵權,是大好事; 如不聽,便可叫朱亥擊斃他。”于是,公子哭了起來。侯生問道: “你怕死嗎? 為什么哭啊?” 公子說: “晉鄙是叱咤風云的老將,我去了,恐怕他不會聽我的,那就必定要殺死他了,我是為此而哭哇! 怎么會畏懼死呢?” 于是,公子邀請朱亥。朱亥笑著說: “我只是個市場里操刀屠宰牲畜的人,然而公子親自屢次照顧我,我之所以沒有報答感謝,是我認為一些小禮節沒有什么用場。現在公子你有了危急之事,這正是我替你效力獻命的恰當時機。” 朱亥便與公子同往。公子出行經過侯生家門,再次謝過侯生。侯生說: “我本應該跟隨你去,但我老了不能去。我計算著公子在路上的行程,到公子抵達晉鄙軍中的那一日,我就向北自刎來答謝公子。” 公子于是向趙進發。
到了鄴地,憑借虎符假傳魏王的命令,代替晉鄙領軍。晉鄙合了虎符,對此產生了懷疑,對公子說: “現在我統率十萬大軍,屯集在國境上,這是關系著國家的重大責任。而今你單車匹馬地來代替我,有這樣的道理嗎?”晉鄙正要不聽從,朱亥從衣袖中取出四十斤重的鐵錘,將晉鄙錘殺。公子便統領了晉鄙的軍隊,整頓檢閱兵營,向軍中下達命令說: “父親兒子都在軍中的,父親回去;哥哥弟弟都在軍中的,哥哥回去; 如是獨子沒有兄弟的,這獨子就回去贍養老人。” 這樣選得精兵八萬人,立即發兵猛擊秦軍,秦軍潰敗而去。公子便拯救了邯鄲,保存了趙國。趙王和趙公子平原君親自在邊界迎接公子信陵君。平原君背著箭袋和弓箭在前,為信陵君開路,趙王向公子拜了又拜,說: “從古自今的賢人,沒有誰能比得上公子的。” 此時,平原君不敢跟人家 (信陵君) 相比。公子自與侯生決別后,抵達軍營中那天,侯生果然向北自刎了。
魏王則對公子盜竊他的兵符,假傳王命殺晉鄙之事非常惱怒。對此,公子自己也是很清楚的。但已經打退了秦兵,保存了趙國,公子便派將領率領魏國的軍隊回國,而他自己和他的食客們留在趙國。
【鑒賞】 本文是信陵君一生中最為閃光的事件,也是《史記》一書中最為精彩的片斷之一。文章在表現信陵君完成竊符救趙這一歷史事件時,采用了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的方法。
(一) 正寫形勢之危急。當時,秦軍圍趙都邯鄲,趙國平原君夫人 (魏公子信陵君之姐姐)數次致信魏王及其弟信陵君,請求援趙。魏王出兵之后,受秦威脅,只好命將軍晉鄙留軍鄴,作觀望之態。平原君又多次派人到魏求援。信陵君數說魏王不聽,他只好親帶百余車騎援趙,準備與趙俱死。這里,表現了信陵君急趙難、講信義的風范。
(二)侯生獻計。侯生,名侯嬴,魏國隱士,是魏都大梁東門的守門人。信陵君曾親自拜望,并為他趕車執鞭,善待他。所以,當他得知信陵君要孤軍援趙時,指出他這是 “以肉投餒虎”,一點用處也沒有。建議他去找魏王的如姬,因她最得寵,可出入魏王臥室,去盜兵符,奪晉鄙軍權,以救趙。因為信陵君曾為如姬報了殺父之仇。果然,如姬為信陵君盜得兵符。侯生之獻計與如姬之盜兵符,都是因為信陵君以前有 “恩” 于他們,所以他們愿意回報。這是對信陵君仁義公子形象的側面烘托。
(三) 殺晉鄙,救趙。侯生怕晉鄙將軍不聽從信陵君之命令,特薦大力士朱亥同行。朱亥,原為大梁城的屠戶,經侯生引薦后,也得到信陵君的厚待。果然到了鄴地,晉鄙不從,朱亥抽出四十斤重鐵錘,擊殺晉鄙。信陵君精選八萬精兵,敗秦軍,救邯鄲,存趙國,完成了一次驚心動魄的義舉。這里,朱亥之盡力,是對信陵君的側面烘襯; 信陵君頒布軍令: “父子俱在軍中,父歸; 兄弟俱在軍中,兄歸; 獨子無兄弟,歸養。”這是對他仁義治軍的正面描寫; 平原君負韊矢,為他先引,趙王再拜,是對信陵君的側面映襯。正側結合,使信陵君的 “仁義”形象更加鮮明突出。
李晚芳在 《讀史管見》 中說: 信陵君 “好士為國,故其得士之效,亦動關乃國之奠定。得侯生而救趙之功成,救趙即救魏也。”李景星在《史記評議》 中也說: “蓋魏公子一生大節在救趙卻秦,成救趙卻秦之功,全賴乎客。” 梁啟超也說: “太史公就用旁敲側擊的方法,用力寫侯生……,都在這些小人物身上著筆,本人反為很少。因為如此,信陵君的為人格外顯得偉大,格外顯得奇特。這種寫法不錄文章,不寫功業,專從小處落墨,把大處烘托出來,除卻太史公以外,別的人能夠做到的很少。” (《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 可見,竊符救趙的成功是信陵君禮賢下士的結果,也是侯嬴等 “士為知己者死” 的歸宿,政治色彩鮮明,也是魏公子信陵君高出于戰國時其他三公子 (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 之處。
注釋
①長平:戰國時趙國的一城,故城在今山西高平縣西北。邯鄲: 戰國時趙國都城,即今河北邯鄲縣。②晉鄙: 魏國名將。③旦暮: 本意為朝夕。此處指很短的時間之內。④鄴: 魏國地名,在今河北臨漳縣西南。⑤持兩端以觀望: 不進不退,以觀看趙秦兩邊的情形。⑥冠蓋相屬: 意為使者往來不絕。冠是冠冕,蓋是車蓋,比喻使者的威儀服飾。⑦夷門: 魏都大梁城東門。侯生: 魏國隱士侯嬴,時為夷門的守門人,后為信陵君所厚待。⑧餒虎: 饑餓之虎。⑨間語: 低聲地說話。⑩如姬: 魏安釐王的寵姬。(11)資: 積蓄 (積仇)。(12)虎符: 即兵符,古代調遣軍馬的憑證。用銅鑄為虎形,從中剖為兩半,彼此相合為一整體。用其一半給與奉命者,另一半留宮內。如有后命,就用留下的一半符拿去傳達; 兩半符相合 (即合符),才得執行后命。(13)朱亥: 大梁之屠殺牲畜者,大力士,侯嬴薦之于信陵君,被厚待。(14)嚄唶: 大笑叫嚄,大呼叫唶。嚄唶在此處是形容晉鄙的聲威——叱咤風云。宿將: 有威望的老將。(15)鼓刀屠: 操刀宰殺牲畜的屠夫。(16)負韊 (lan)矢: 背著箭袋和弓箭。
上一篇:《史記·信陵君禮賢下士》鑒賞
下一篇:《史記·春申君說秦昭王結盟》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