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孫宜君
抒情詩。作者公劉。發表于《人民文學》1956年第11期。后收入作者詩集《在北方》(作家出版社1957年9月初版)。這是一首描繪上海夜景的優秀之作。全詩只有三節十二行。在詩中,詩人精確地捕捉到富有新上海特征意義的具體形象,并以獨特的感受來描繪上海的夜景。首先突出寫上海關的鐘樓。鐘樓高聳外灘,是上海的象征。詩人十分得體地把鐘樓與夜聯系了起來。鐘樓大鐘的時針與分針“像一把巨剪,一圈,又一圈,鉸碎了白天”。時間居然變成可以“鉸碎”的東西。這里雖然沒有寫鐘聲,但“鉸碎”二字卻比鐘聲更響亮有力,它表現了社會主義新上海緊張的生活節奏和錚錚前進的步伐。接著詩作寫夜的降臨:“夜色從二十四層樓上掛下來,如同一幅垂簾,上海立刻打開她的百寶箱,到處珠光閃閃。”詩人從他敏銳的觸角,剎那間的感受,描繪出大都會夜幕降臨時的特有景觀。繼而又將這景觀升華到更高的境界:“燈的峽谷,燈的河流,燈的山。”這三個比擬通過靜景與動景,遠眺與近望,很富于立體感地把上海夜晚動人的景色呈現在讀者面前。最后,詩人又以新奇的比喻點出詩的主旨:上海夜景之所以這么壯麗輝煌,是因為它們是六百萬人民寫下的詩篇:“縱橫的街道是詩行,燈是標點。”詩至此戛然而止,但卻余味無窮。這首詩通過描寫上海夜晚的壯麗景色,從而謳歌了新時代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和偉大創造力。全詩采用托物寄情的表現手法,構思精巧,語言凝練,意境優美。
上一篇:耿光怡《三門李軼聞》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周魯俠《上海灘》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