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種曲》的主要內容,《六十種曲》導讀
《六十種曲》是古代戲曲作品選集。又稱《汲古閣六十種曲》。明末毛晉編。明代戲曲發展到萬歷年間,出現了空前繁榮的盛況,為了適應廣大讀者或演出需要,南都金陵書坊富春堂、世德堂、文林閣、文秀堂等,刊刻了大量傳奇劇本,后將各家的書版擇優匯集,合刊為一編。是編總為6套,每套10種,共60種。每套前有書衣一葉,題“繡刻演劇第幾套”。此實為最早的“六十種曲”。今已非常罕見,殘存52種,北京圖書館僅有《琵琶記》、《荊釵記》、《香囊記》、《易鞋記》、《尋親記》、《浣紗記》和 《金貂記》7種,其余45種已流入臺灣中央圖書館。另有《梨園雅調六十種》,輯者佚名。此集收明人傳奇59種,清初人傳奇1種,多稀見珍本,刊刻于明末清初,惜原書今已不見流傳,僅存目錄,載于清顧修所輯的 《匯刻書目》 中。
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六十種曲》,是指明末汲古閣所刊刻的曲集。常熟著名藏書家和出版家毛晉仿“繡刻演劇”的做法,選取雜劇《西廂記》1種,傳奇《琵琶記》等59種,歷時3年多,分為6套(或稱6帙),每套10種,都120卷,陸續刻印出書。每套第一本劇目卷首之扉頁,均以中線隔開,右書“繡刻演劇十本”大字,左用小字先標 “第幾套”,然后再分成3行標出10本劇目名稱。扉頁后有“弁語”1篇。此書因為非一時所刻,故未題“六十種曲”名,書前既無總序,也沒有列總目。這種版式行款甚為精整的原刻初印本,流傳至今,已無全帙,多為單行零本,可謂鳳毛麟角,分別被公私藏書家所珍藏,吳曉鈴收藏最富,亦未超過30種。即使國內諸家湊齊,雖有百本以上,但除去復本,也不足一套“六十種曲”之數。尚有30種已傳至海外,藏于日本宮內省圖書寮。約康熙年間,出現一種重印本,才始稱 《六十種曲》,并有 “汲古閣訂”字樣。然此書佚去原刻5篇弁語,只保留一篇“演劇首套弁語”;編排次序除第二、第三、第五諸套保留原貌外,其他各套則完全打亂,甚至將原第六套第八本《雙珠記》,置于全書第一套之首本,顯然已非舊觀。大概乾隆、嘉慶年間,又有一種重刻本,更為草率不堪。清人刻本中以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修本流傳較廣,此本根據重刻本補刻,“版片雖經修補,然打格仍多斷爛處,字句時有漫漶處,頁數次序,尤多舛誤,殊難卒讀”(傅惜華《明代傳奇全目》所附“引用書籍解題》)。1915年,成都存古書局所刻《六十種曲》,也是魯魚亥豕,錯誤比比皆是。1935年5月,上海開明書店出版了排印本《六十種曲》,由胡墨林斷句,葉圣陶、徐調孚校訂。后來印刷時,請吳曉鈴通校一過。由于是書以道光補刻本為底本,除增加 《排印 〈六十種曲〉 緣起》和吳梅的《題詞》外,編排次序一依于舊,仍分為子、丑、寅、卯等12集。1954年,文學古籍刊行社用開明書店本紙型重印,并請吳曉鈴據明末汲古閣初印本的零種及其他明刊本又作了校訂,補進原本的缺字、缺句以及遺漏的字句; 改正了臆改與錯排的字; 調整了劇本的排列次序,恢復了原刻初印本的本來面目;又輯得4篇弁言,分別加印在各套卷前,第6套弁言尚未發現,故暫缺。1958年、1982年中華書局兩次據以重印,這是目前最為完備、最為流行的 《六十種曲》。
此書編者毛晉(1599—1569),字子晉,原名鳳苞,字子久,號汲古主人。江蘇常熟人。通明好古,強記博覽。雅好搜藏和刻本,吳偉業在《汲古歌》中稱其“搜求遺佚懸金購,繕寫精能鏤版工”。曾校刻有《十三經》、《十七史》等宏篇巨制。自著有《汲古閣集》、《野外詩題跋》、《虞鄉雜記》、《隱湖小志》等。錢謙益《有學集》卷31有墓志銘。
清人吳騫拜經樓所藏鈔本《汲古閣刊書細目》,載有明末原刻初印本《六十種曲》目錄,古籍刊行社本的排列次序,即依據此目錄調整復原的,抄錄列下:
第1套: 1. 琵琶記 2. 荊釵記 3. 香囊記 4.浣紗記 5.尋親記 6.千金記 7.精忠記 8.鳴鳳記 9. 八義記 10. 三元記
第2套: 1. 南西廂記 2. 幽閨記 3. 明珠記4.玉簪記 5.紅拂記 6.還魂記 7.紫釵記 8.邯鄲記 9. 南柯記 10. 北西廂記
第3套: 1. 春蕪記 2. 琴心記 3. 玉鏡記 4.懷香記 5.彩毫記 6.運甓記 7.鸞鎞記 8.玉合記 9. 金蓮記 10. 四喜記
第4套: 1. 繡襦記 2. 青衫記 3. 紅梨記 4.焚香記 5.霞箋記 6.西樓記 7.投梭記 8. 王環記 9. 金雀記 10. 贈書記
第5套: 1. 錦箋記 2. 蕉帕記 3. 紫簫記 4.水滸記 5.玉丸記 6.灌園記 7.種玉記 8.雙烈記 9. 獅吼記 10. 義俠記
第6套: 1. 白兔記 2. 殺狗記 3. 曇花記 4.龍膏記 5. 飛丸記 6.東郭記 7.節俠記 8.雙珠記 9. 四賢記 10. 牡丹亭記
《六十種曲》中的《西廂記》為北雜劇,其余59種幾乎囊括了有明一代各個時期的傳奇代表作品,如《琵琶記》和 “荊、劉、拜、殺”是公認的五大南戲,收于此集中的本子都經過明人改編而傳奇化了,但猶可反映元末明初南戲發展的風貌。《千金記》、《精忠記》、《八義記》、《三元記》、《繡襦記》為明代前期的傳奇劇目,膾炙人口,傳唱不衰,至今還通過各種戲劇形式改編活躍在舞臺上。湯顯祖是戲曲大家,不僅選了他的“臨川四夢” 的全部作品,還兼收碩園改本 《牡丹亭記》,這并非編者獨崇尚于湯氏,而是談明曲者莫不瓣香臨川,以其為宗。《紅拂》、《浣紗》、《鳴鳳》、《玉簪》、《義俠》、《紅梨》諸記,都是昆山腔劇目中的精品,名噪一時,傳播遐邇。而《西樓記》則是明末清初的重要作品,演出幾無虛日,有壓倒《燕子》、《春燈》之勢。《獅吼記》之諧謔,《東郭記》的諷刺,皆令人捧腹,為傳奇中的別一格調,是喜劇中的佳作。還有許多劇作雖囿于才子佳人戲的俗套,缺乏新意之筆,但其中或以音律見長,或以場上為工,或有單折為人所見賞,亦都不棄置不用,而是兼收并蓄。一部戲曲選本或總集必須容納各種流派、各樣藝術風格的作品,才能反映出一個時代戲曲發展的概況,如“以時文為南曲”的《香囊記》,以駢儷著稱的《玉玦記》,對明曲駢儷派的形成起過推波助瀾的壞作用,盡管為時人所詬病,但它們在戲曲史上是不容忽視的,故都收錄于集中,這不能不佩服編選者毛晉的眼力和勇氣。總之,這部《六十種曲》的選目既有所突出和側重,又顧及到其他方面,可以說是比較審慎妥善的。但對民間戲曲則采取排斥態度,是此書最大的缺憾。
在這部戲曲作品集中,所收《精忠記》、《八義記》、《春蕪記》、《懷香記》、《彩毫記》、《運甓記》、《鸞鎞記》、《四喜記》、《投梭記》、《贈書記》、《雙烈記》、《龍膏記》、《雙珠記》、《四賢記》 以及碩園改本 《牡丹亭記》等16種,在此之前或未見過刻本;或者有過刊刻,如《群音類選》中就選有《八義記》、《四喜記》、《雙烈記》、《雙珠記》、《四賢記》的單出曲文,萬歷三十九年(1611)編刊的《摘錦奇音》亦錄有《運甓記》1折,說明至少這6種傳奇在當時有刻本存世,后來才佚失了。不管有無刻印過,傳至今日,這16種已成為彌足珍貴的孤本,如果沒有《六十種曲》的校刻,這些作品就很有可能失傳了。應該說《六十種曲》對明傳奇劇本的保存和傳播,其功不可沒也。
關于《六十種曲》的底本,歷來有不同的看法,但底本還是經過選擇的,基本上可信的。正因為這樣,有《鳴鳳記》、《琴心記》等24種被收錄進 《古本戲曲叢刊》第二、三集。
總之,《六十種曲》是繼 《元曲選》之后的一部流傳很廣、影響較大的古代戲曲作品集,它們交相輝映,堪稱曲選中的雙璧。
參考文獻
- 1. 《六十種曲》,中華書局,1982。
- 2.蔣星煜:《汲古閣〈六十種曲〉及其〈北西廂〉》,收于《明刊本〈西廂記〉研究》一書,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
上一篇:《六書音均表》的主要內容,《六書音均表》導讀
下一篇:《六科準繩》的主要內容,《六科準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