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太史公》鑒賞
蕭相國何于秦時為刀筆吏[1],碌碌未有奇節(jié)[2]。及漢興,依日月之末光[3],何謹(jǐn)守管籥[4],因民之疾(奉)〔秦〕法[5],順流與之更始[6]。淮陰、黥布等皆以誅滅,而何之勛爛焉[7]。位冠群臣,聲施后世[8],與閎夭、散宜生等爭烈矣[9]。
【段意】 作者對蕭何的評論。司馬遷對蕭何有褒有貶。肯定其順應(yīng)潮流,建立大功。但把蕭何比做周初的功臣閎夭、散宜生,很有分寸。
注釋
[1]刀筆吏:指辦理司法文書的小吏。[2]碌碌:平庸。奇節(jié):突出的作為。[3]依日月之末光:指蕭何依恃高帝、呂后的信任而得榮寵。日月,喻劉邦和呂后。[4]管籥(yue):鎖和鑰匙,借喻相國職守。[5]疾:痛恨。[6]順流:喻順應(yīng)民心。更始:指更改法律。[7]何之勛爛焉:蕭何的功勛最燦爛。因韓信、黥布被誅殺,蕭何的功勛就突出了。[8]聲施(yi):名聲延續(xù)。[9]閎(hong)夭、散宜生:西周輔佐文王、武王的兩個大功臣。周初頭等功臣應(yīng)是周公、召公、呂尚等,漢初功臣只韓信可以相當(dāng)。司馬遷將蕭何與閎夭、散宜生比,即并不如劉邦認(rèn)為的蕭何功當(dāng)?shù)谝弧幜?比較功業(yè)。
上一篇:《史記·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何素不與曹參相能[1],及何病,孝惠自臨視相國病[2],因問》鑒賞
下一篇:《史記·報殽之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