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史籍·四庫全書總目
中國最大的目錄書,又稱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永溶、紀昀等撰。永溶是清朝乾隆皇帝的第六子,為掛名總裁,實際工作是由總纂官紀昀負責完成的。紀昀 (1724-1805)字曉嵐,直隸獻縣 (今屬河北)人。三十一歲考中進士,以博聞強記著名于世。紀昀滑稽多智,故民間流傳他的故事特多。一般讀者知道有紀曉嵐其人,是因為他寫過一部筆記小說 《閱微草堂筆記》,其實,這不過是他茶余飯后的游戲之筆,他得以在后代學界傳名的就是這部 《四庫全書總目》。實際上,《四庫全書總目》原來只是 《四庫全書》 的副產品,乾隆皇帝下詔各省訪購圖書時,就要求 “先將各書敘列目錄,注系某朝某人所著,書中要旨何在,簡明開載,具摺奏聞”; 對從 《永樂大典》 中輯錄出來的圖書,也作了同樣要求。后來,在編纂《四庫全書》 的過程中,編校者都要在書前寫一篇內容提要。這些提要經過總纂官紀昀的增刪寫定,分類匯總,便成了目錄學的權威經典。《四庫全書總目》分為經、史、子、集四部,部下再分若干類,如集部分為 “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詩文評類”、“詞典類”等,每部有總序,各類有小序,概括敘述各門學術的流變,實際上是對乾隆時代以前的傳統學術進行了一次全面系統的總結。最令人嘆服的還是每一部書的提要,除了對作者生平和書中要旨有簡明扼要的概括外,還對其版本源流、是非異同、瑕瑜得失等,如數家珍,一一道來。這樣詳細精審的目錄書,在此前還沒有過。因此,《四庫全書總目》一問世,便被學者譽為 “學問門徑”或 “讀書指南”。自然,這樣一部 “古今通學”,錯誤在所難免。近人余嘉錫鉆研 《四庫全書總目》 五十余年,撰成 《四庫提要辨證》一書,糾正其中的一些錯誤,但這位前中央研究院院士卻謙虛地說: 紀昀能寫 《四庫提要辨證》,而我卻不能寫 《四庫提要》。
上一篇:宗教學·儒教·附:經學·四書
下一篇:政治學·國家·回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