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聲漸漸的住了,窗簾后隱隱的透進清光來。推開窗戶一看,呀!涼云散了,樹葉上的殘滴,映著月兒,好似螢光千點,閃閃爍爍的動著。——真沒想到苦雨孤燈之后,會有這么一幅清美的圖畫!
憑窗站了一會兒,微微的覺得涼意侵人。轉過身來,忽然眼花繚亂,屋子里的別的東西,都隱在光云里;一片幽輝,只浸著墻上畫中的安琪兒。——這白衣的安琪兒,抱著花兒,揚著翅兒,向著我微微的笑。
“這笑容仿佛在那兒看見過似的,什么時候,我曾……”我不知不覺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嚴閉的心幕,慢慢的拉開了,涌出五年前的一個印象。——一條很長的古道。驢腳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溝里的水,潺潺的流著。近村的綠樹,都籠在濕煙里。弓兒似的新月,掛在樹梢。一邊走著,似乎道旁有一個孩子,抱著一堆燦白的東西。驢兒過去了,無意中回頭一看。——他抱著花兒,赤著腳兒,向著我微微的笑。
“這笑容又仿佛是那兒看見過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又現出一重心幕來,也慢慢的拉開了,涌出十年前的一個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來。土階邊的水泡兒,泛來泛去的亂轉。門前的麥壟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黃嫩綠的非常鮮麗。——一會兒好容易雨晴了,連忙走下坡兒去。迎頭看見月兒從海面上來了,猛然記得有件東西忘下了,站住了,回過頭來。這茅屋里的老婦人——她倚著門兒,抱著花兒,向著我微微的笑。
這同樣微妙的神情,好似游絲一般,飄飄漾漾的合了攏來,綰在一起。
這時心下光明澄靜,如登仙界,如歸故鄉。眼前浮現的三個笑容,一時融化在愛的調和里看不分明了。
(1921年《小說月報》第12卷第1號)
賞析《笑》是冰心的早期代表作。它短小精悍,充滿著詩情畫意,一直被譽為新文學運動初期的美文。
文中描繪了不同年代、不同地點的三幅清新柔美的晚晴圖,并以此為背景勾畫了六個微笑著的人物剪影。作者還分別賦于它以鮮明的代表意義。陰雨初霽,生機勃勃、新鮮優美的自然景色及寂然幽靜、安適恬美的環境氛圍,代表了大自然對人類的賜予。安琪兒嫻雅、溫柔的笑容,代表了神圣對人類的愛撫。小孩子純真質樸的笑容,代表了青少年對長者的敬愛。老婦人淳厚、慈祥的笑容,代表著老一代對年輕人的慈愛。作者希望這些方面都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說,天地神明、自然萬物都造福于人類,在人世間,晚輩尊敬長者,長輩愛護幼小,一切的一切都統一在愛的前提下,形成一個融融樂樂、幸福自由的美好世界。就是這樣,作者表現了對大自然的摯愛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宣揚了她所主張的“愛的哲學”。
這篇小品充分體現了冰心早期散文的藝術風格。它的結構非常縝密、整飭。本文是一種連環套扣式的結構,層次清楚,過渡自然。文中寫的三個笑容各有相對的獨立性,但作者把他們巧妙地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第一個笑容是眼前見到的,第二、第三個笑容都是回憶以往的印象。中間用“默默的想”、“我仍是想”等過渡語加以串連,使整個文章描繪的情景,由遠及近、由分散到集中,脈絡十分清晰。幾個各自獨立的部分,環環相扣,似斷實連,最后又用兩句話收束,把它“合了攏來,綰在一起”,使文章給讀者以勻稱、和諧、熨貼、完整的美感。文中對三個畫面、三個笑容的描寫,行文方式大體相同,都是先寫景后寫人;寫人時,又是先寫形體后寫笑容,多處運用反復和排比手法,在統一中有變化,這樣更使文章顯得格外嚴整而又搖曳多姿。
本文的重點應該說是寫人的笑容,但直接寫笑容的文字卻很少,它主要是通過自然景物來襯托人物的神情笑貌的。在直接寫人時,又是借助抱著的花兒來襯托笑容。這樣不僅使人物顯得栩栩如生,富有神韻,而且也使整幅畫面透出一種迷人的感情色彩。這種襯托手法的成功運用,顯示了作者高超的藝術功力。
現代作家錢杏邨曾說:“要說成為漂亮、縝密、緊湊的文章……我想誰都會想起冰心的《笑》的。”(《現代十六家小品·謝冰心小品序》)這個評語不僅說明了《笑》在當時影響的廣泛,而且也說明了它在藝術上的卓異成就。
上一篇:《愛國歌》原文|賞析
下一篇:《匆匆》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