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孔子世家第十七·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1]。》鑒賞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2],禱于尼丘,得孔子[3]。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4],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丘生而叔梁紇死,葬于防山[5]。防山在魯東,由是孔子疑其父墓處,母諱之也。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6],設禮容[7]。孔子母死,乃殯五父之衢 [8],蓋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誨孔子父墓[9],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段意】 記敘孔子的身世。孔子是叔梁紇晚年再娶所生的兒子,生有異相,早歲喪父,在兒童時代就對禮儀有濃厚興趣。其母死后,孔子謹慎地將她合葬于其父在防山的墓地。
注釋
[1]魯昌平鄉陬(zou)邑:今山東曲阜東南的鄒城。[2]顏氏女:名徵在。見《禮記·檀弓》。野合:不合禮法的結合。[3]尼丘:在鄒城西界闕里。[4]圩頂:圩狀頭頂。圩是洼田四周的埂。其形狀四邊高中間低。[5]防山:又名筆架山,在曲阜東。因孔子父母葬于此,后人稱之為啟圣陵。[6]陳俎豆:擺設祭器。俎形方,豆形圓,皆祭器。[7]設禮容:扮作行祭禮的樣子。[8]殯(bin):入殮。五父之衢:地名,在今曲阜西南。[9]挽父:人名。誨:告知。
上一篇:《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太史公》鑒賞
下一篇:《史記·孔子世家第十七·魯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蓋年三十矣.》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