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魏世家第十四·魏武侯元年[1],趙敬侯初立[2],公子朔為亂[3],不勝,奔魏,與魏襲邯鄲[4],魏敗而去[5]。》鑒賞
二年,城安邑、王垣[6]。七年,伐齊,至桑丘[7]。九年,翟敗我于澮[8]。使吳起伐齊[9],至靈丘[10]。齊威王初立[11]。
十一年,與韓、趙三分晉地,滅其后[12]。
十三年,秦獻公縣櫟陽[13]。十五年,敗趙北藺[14]。
十六年,伐楚,取魯陽[15]。 武侯卒,子䓨立,是為惠王。
【段意】 寫第二世魏武侯擊繼位后,魏國的霸業繼續得到發展。其中包括:魏武侯元年,與趙公子朔襲趙之邯鄲失利。二年,筑安邑、王垣二城。七年,向東伐齊,至于桑丘。九年,狄軍敗魏于澮水;復派吳起伐齊,至靈丘。十一年,與趙、韓三分晉地,晉亡。十五年,于北藺擊敗趙軍。十六年,向南伐楚,奪取魯陽。至此,魏武侯擴展了大片土地,中原地區大小諸侯皆畏魏,魏武侯一時稱雄中原。 直至魏武侯卒,其子䓨繼位。
注釋
[1]魏武侯:前395——前370年在位。[2]趙敬侯:趙國國君,前386——前375年在位。[3]公子朔:《趙世家》作公子朝,武侯之子。[4]邯鄲:趙都,在今河北邯鄲。[5]去:撤退。[6]王垣:魏邑,在今山西垣曲東南。[7]桑丘:齊邑,在今河北保定北。《史記會注考證》認為此桑丘在今山東兗州西。[8]翟:通“狄”,部族名。澮(kuai):水名,源出山西翼城東,西入汾河。[9]吳起:戰國時兵家。衛人。初任魯將,繼任魏將,后為楚令尹,實行變法,被舊貴族所殺。[10]靈丘:邑名,在今山東滕縣東。[11]齊威王:齊國國君,前356—前320年在位。[12]滅其后:絕滅它的后嗣。指晉國滅亡。[13]秦獻公:秦國國君,前384—前362年在位。縣櫟(yue)陽:遷都櫟陽。櫟陽,秦邑,在今陜西臨潼東北。[14]北藺:趙邑,在今山西離石西。[15]魯陽:楚地名,在今河南魯山。
上一篇:《史記·魏世家第十四·文侯受子夏經藝[1],客段干木[2],過其閭[3],未嘗不軾也[4].》鑒賞
下一篇:《史記·魏世家第十四·昭王元年[1],秦拔我襄城[2].》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