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魏世家第十四·昭王元年[1],秦拔我襄城[2]。》鑒賞
二年,與秦戰,我不利。三年,佐韓攻秦,秦將白起敗我軍伊闕二十四萬[3]。六年,予秦河東地方四百里[4]。芒卯以詐重[5]。七年,秦拔我城大小六十一。八年,秦昭王為西帝[6],齊湣王為東帝。月馀,皆復稱王歸帝[7]。九年,秦拔我新垣、曲陽之城[8]。
十年,齊滅宋,宋王死我溫[9]。十二年,與秦、趙、韓、燕共伐齊,敗之濟西[10],湣王出亡[11]。燕獨入臨菑[12]。與秦王會西周[13]。十三年,秦拔我安城[14]。兵到大梁[15],去。十八年,秦拔郢 [16],楚王徙陳[17]。
十九年,昭王卒,子安釐王立。
【段意】 寫第六世魏昭王遫繼位后,秦取“遠交近攻”策略,魏在秦的攻擊下不斷衰弱。其中包括:魏昭王元年,秦克魏襄城。二年,與秦戰失利。三年,與韓聯合抗秦,敗于伊闕,死傷慘重。六年,被迫割河東地予秦求和。七年,秦克魏城六十一座。九年,秦克魏新垣、曲陽二城。十二年,與秦會于西周。十三年,秦克魏安城,兵臨大梁城下。直至魏昭王卒,其子安釐王繼位。
注釋
[1]昭王:名遫(sù)。前295—前277年在位。 [2]襄城:魏邑,在今河南襄城。 [3]白起:秦名將,屢建戰功,后為相國范睢所忌,被迫自殺。伊闕:山名,在今河南洛陽南。二十四萬:指殲滅韓、魏兩軍共數。[4]河東:地區名,即今山西運城地區。方:方圓;縱橫。指面積。[5]芒卯:魏大臣。以詐重:因智詐而被魏重用。[6]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前288年,秦昭王與齊湣王爭為帝,秦稱西帝,齊稱東帝。不久,齊湣王去帝號,秦昭王不得已也去帝號。[7]歸帝:去掉帝號。[8]新垣:魏邑,在今山西垣曲。曲陽:魏邑,在今河南濟源西南。[9]宋王:宋康王子偃。我溫:魏國溫邑。溫,在今河南溫縣。[10]濟西:濟水之西。[11]出亡:逃出國都。[12]臨菑:即臨淄,齊都。[13]西周:戰國時小國,都河南(今河南洛陽西)。[14]安城:魏邑,在今河南原陽西南。[15]兵:指秦軍。[16]秦拔郢:前278年秦將白起破郢。郢,楚都,在今湖北江陵北。[17]楚王:楚頃襄王熊橫,前298—前263年在位。徙陳:遷都于陳。陳,在今河南淮陽。
上一篇:《史記·魏世家第十四·魏武侯元年[1],趙敬侯初立[2],公子朔為亂[3],不勝,奔魏,與魏襲邯鄲[4],魏敗而去[5].》鑒賞
下一篇:《史記·魏世家第十四·安釐王元年[1],秦拔我兩城.》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