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繪畫、雕塑·抽象表現主義
1950年后開始興起,抽象表現主義泛指一些既非抽象 (如庫寧、葛特列伯),又非表現主義 (如羅斯科、克萊恩) 的紐約畫家與作品。詩人兼批評家哈洛德·羅森柏格在1952年提出:“行動繪畫,強調物理性運作的重要性和全然存在的態度,造成藝術家捕捉真正自我的過程并非來自一件作品的完成,而是來自創作行為的本身?!边@是一種幾乎與自動畫法涵義相重合的抽象藝術與表現主義之結合,也就是在無心的造形及顏料滴出時所產生的形態中,表現出潛意識的自我。抽象表現主義與抽象印象主義有同義異名之處,1956年庫寧對抽象印象主義的定義是:“使用平穩、一致的筆觸,既不激情,也不夸張地滿布畫面; 這派畫家在觀察景物的態度上,保留了印象派畫家觀點之際,卻遺漏了景物的本身”。
抽象表現主義運動是由紐約一批改革者掀起的,他們在二次大戰中逐漸嶄露頭角,大戰后則全面統治了美國的繪畫藝術界,創作出曾被喻為“新主流”的作品。這派畫家們共有的特征是反對附和既有的風格和陳腐的技巧、放棄傳統審美規范中藝術作品必須完成的觀念,果斷的挑戰精神和強烈要求自發的率先表現。從他們不同的表現方式中可看出他們非常強調個別性和不妥協,但卻一致認為他們的繪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反映或解決現代文明復雜困境的行動方式。抽象表現主義與斑點派有密切的關系,并于1950年間和60年間造成極大相撞。雖然它具有實驗的本質,并且無統一風格但卻帶動了一種新的審美力。并且拓展了我們觀照事物的方式。抽象表現主義的本質可歸結為: 沒有形象和反形式的繪畫,即興的,動感的,有生命力的,技巧自由的,是用來刺激洞察力而非滿足陳腐因襲的品味。
抽象表現主義主要代表者有:馬克·托貝、杰克遜·帕洛克、庫寧、弗蘭茲·克萊恩、馬克·羅斯科。羅伯特·馬哲威爾、菲力普·加斯頓等人。他們的作品風格差異極大,不像其他流派可以用一普遍的定則來界定。
上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新現實主義繪畫
下一篇:西方文學·繪畫、雕塑·偶發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