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魏世家第十四·文侯受子夏經藝[1],客段干木[2],過其閭[3],未嘗不軾也[4]。》鑒賞
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5],國人稱仁[6],上下和合[7],未可圖也[8]。”文侯由此得譽于諸侯。
任西門豹守鄴[9],而河內稱治[10]。
魏文侯謂李克曰[11]:“先生嘗教寡人曰‘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則璜[12],二子何如?”李克對曰:“臣聞之,卑不謀尊,疏不謀戚[13]。臣在闕門之外[14],不敢當命[15]。”文侯曰:“先生臨事勿讓。”李克曰:“君不察故也[16]。居視其所親[17],富視其所與[18],達視其所舉[19],窮視其所不為[20],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21],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22],寡人之相定矣[23]。”
李克趨而出[24],過翟璜之家[25]。翟璜曰:“今者聞君召先生而卜相[26],果誰為之[27]?”李克曰:“魏成子為相矣。”翟璜忿然作色曰[28]:“以耳目之所睹記[29],臣何負于魏成子[30]?西河之守[31],臣之所進也[32]。君內以鄴為憂[33],臣進西門豹。君謀欲伐中山,臣進樂羊[34]。中山以拔[35],無使守之,臣進先生。君之子無傅[36],臣進屈侯鮒。臣何以負于魏成子!”李克曰:“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37],豈將比周以求大官哉[38]?君問而置相‘非成則璜,二子何如’。克對曰:‘君不察故也。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是以知魏成子之為相也。且子安得與魏成子比乎?魏成子以食祿千鐘[39],什九在外[40],什一在內[41],是以東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42]。此三人者,君皆師之[43]。子之所進五人者,君皆臣之[44]。子惡得與魏成子比也[45]?”翟璜逡巡再拜曰[46]:“璜,鄙人也[47],失對[48],愿卒為弟子[49]。”
二十六年,虢山崩[50],壅河[51]。
三十二年,伐鄭[52]。城酸棗[53]。敗秦于注[54]。三十五年,齊伐取我襄陵[55]。三十六年,秦侵我陰晉[56]。
三十八年,伐秦,敗我武下[57],得其將識[58]。是歲,文侯卒[59],子擊立,是為武侯。
【段意】 承上段,繼寫魏文侯的文治武功。主要包括:魏文侯向子夏學習經書,禮敬賢人,在諸侯中贏得聲譽。用西門豹治鄴,興修水利,進行改革,使河內清平。詳記其擇宰相而不恥下問(魏文侯擇相,不是魏成子就是翟璜,問之李克。李克舉出五種考察人的辦法,使魏文侯豁然開朗。后又寫翟璜不服,與李克辯論。翟璜舉出進五人有功,問何負于魏成子? 李克以魏成子之功過于翟璜,說服了他。從而說明擇魏成子為相的正確性)。三十三年,伐鄭;筑酸棗城。又敗秦于注。三十八年,伐秦雖失利,但俘獲秦將識。至此,魏文侯為創立霸業奠定了基礎。直至魏文侯卒,其子擊繼位。
注釋
[1]受子夏經藝:子夏,孔子學生。經藝,指六經與六藝。[2]客:以客禮相待。段干木:魏人,姓段干,名木,子夏學生。魏文侯曾以爵祿招他,辭讓不受。[3]閭(lu):里巷的大門。因代稱里巷。[4]軾:設在車廂前供人憑倚的橫木。此謂憑軾致敬。[5]賢人是禮:禮遇賢人。[6]仁:仁德;仁惠。[7]和合:和睦同心。[8]圖:謀取。[9]西門豹:姓西門,名豹。任鄴令時,曾破除“河伯娶婦”迷信,開鑿水渠,改良土壤,發展農業生產。鄴:都邑名,在今河北臨漳西南鄴鎮。[10]河內:地區名。春秋戰國時,以黃河以北為河內,黃河以南為河外。治:清平。[11]李克:子夏學生。魏文侯滅中山后,封太子擊為中山君,李克任中山相。[12]置:設立(宰相)。成:即魏成子,文侯弟。璜:即翟璜,時為上卿。[13]戚:親。[14]闕門:代指朝廷。古代宮殿、祠廟或陵墓前的高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臺,臺上起樓觀,以兩闕間有空隙,故稱闕或闕門。[15]當命:承命。[16]君不察故也:是君王沒有注意考察的緣故(才會有此問)。[17]居:平居時,即平時。[18]與:交往(什么人)。[19]達:顯貴;顯達。舉:推薦(什么人)。[20]窮:失勢時。不為:不屑做(什么事)。[21]定之:確定人選。[22]就舍:回府。[23]相:宰相。[24]趨:快走。[25]過:訪問。[26]卜:選擇。[27]果:究竟。[28]忿然作色:憤怒得變了臉色。[29]所睹記:所見所聞。[30]負:比不上。[31]西河:地區名,在今陜西東部黃河西岸地區。吳起曾為西河守將。[32]進:舉薦。[33]君內:國君境內。以鄴為憂:憂慮趙國進攻鄴。[34]樂羊:魏將。[35]以:通已。[36]傅:師傅。[37]言克:推薦我李克。[38]比周:結黨營私。[39]鐘:古量單位,六斛四斗為一鐘。[40]什九在外:十分之九用在外面。指用于禮賢敬士上。[41]內:家里。[42]東得:從東方聘得。[43]師之:以之為師。[44]臣之:以之為臣。[45]惡(wu)得:哪能。[46]逡巡:欲進不進,遲疑不決的樣子。[47]鄙人:鄙俗之人。謙詞。[48]失對:回答不得當。[49]卒為弟子:終身做你的學生。[50]虢(guo)山:山名,在今河南三門峽西,臨黃河。[51]壅河:堵塞了黃河。[52]鄭:國名,前375年為韓所滅。[53]城:筑城。酸棗:邑名,在今河南延津西南。[54]注:地名,在今河南臨汝西北。[55]伐取:攻占。襄陵:地名,在今河南睢縣。[56]陰晉:邑名,在今陜西華陰東。[57]敗我武下:在武下我(指魏)被秦軍打敗。武下,武城之下。武城,魏地,在今陜西華縣東北。[58]得其將識:卻俘獲了秦將識。識,人名。[59]是歲,文侯卒:按,文侯當卒于前396年,而非“是歲(前408年)”。
上一篇:《史記·魏世家第十四·魏悼子徙治霍[1].》鑒賞
下一篇:《史記·魏世家第十四·魏武侯元年[1],趙敬侯初立[2],公子朔為亂[3],不勝,奔魏,與魏襲邯鄲[4],魏敗而去[5].》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