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民族交往的智慧·南越列傳》鑒賞
選文: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趙氏。秦時已并天下,略①定楊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②徙民,與越雜處十三歲。佗,秦時用為南海龍川令。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③死,召龍川令趙佗語曰:“聞陳勝等作亂,秦為無道,天下苦之,項羽、劉季、陳勝、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眾,虎爭天下,中國擾亂,未知所安,豪杰畔④秦相立。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⑤,待諸侯變,會病甚。且番禺負⑥山險,阻⑦南海,東西數千里,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郡中長吏無足與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⑧佗書,行⑨南海尉事。囂死,佗即移檄告橫浦、陽山、湟谿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因稍⑩以法誅秦所置長吏,以其黨(11)為假(12)守。秦已破滅,佗即擊并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為中國勞苦,故釋(13)佗弗誅。漢十一年,遣陸賈因(14)立佗為南越王,與剖符通使,和集(15)百越,毋為南邊患害,與長沙接境。
高后時,有司請禁南越關市鐵器。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聽讒臣,別(16)異蠻夷,隔絕器物,此必長沙王計(17)也,欲倚中國,擊滅南越而并王之,自為功也。”于是佗乃自尊號為南越武帝,發兵攻長沙邊邑,敗(18)數縣而去焉。高后遣將軍隆慮侯灶往擊之。會暑濕,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嶺。歲馀,高后崩,即罷兵。佗因此以兵威(19)邊,財物賂(20)遺閩越、西甌、駱,役(21)屬(22)焉,東西萬馀里。乃乘黃屋左纛,稱制,與中國侔(23)。
及孝文帝元年,初鎮撫天下,使告諸侯四夷從代來即位意,喻(24)盛德焉。乃為佗親(25)冢在真定,置(26)守邑,歲時奉祀。召其從昆弟,尊(27)官厚賜寵之。詔丞相陳平等舉(28)可使(29)南越者,平言好畤陸賈,先帝時習(30)使南越。乃召賈以為太中大夫,往使。因讓佗自立為帝,曾無一介之使報(31)者。陸賈至南越,王甚恐,為書謝(32),稱曰:“蠻夷大長老夫臣佗,前日高后隔異(33)南越,竊(34)疑長沙王讒(35)臣,又遙聞高后盡誅佗宗族,掘燒先人冢,以故自棄(36),犯(37)長沙邊境。且南方卑濕,蠻夷中間,其東閩越千人眾號稱王,其西甌駱裸國亦稱王。老臣妄竊帝號,聊以自娛,豈敢以聞(38)天王哉!”乃頓首謝,愿長為藩臣,奉貢職。于是乃下令國中曰:“吾聞兩雄不俱立,兩賢不并世。皇帝,賢天子也。自今以后,去(39)帝制黃屋左纛。”陸賈還報,孝文帝大說(40)。遂至孝景時,稱臣,使人朝請。然南越其居國竊如故號名,其使天子,稱王朝命如諸侯。至建元四年卒。
佗孫胡為南越王。此時閩越王郢興兵擊南越邊邑,胡使人上書曰:“兩越俱為籓臣,毋得擅(41)興兵相攻擊。今閩越興兵侵臣,臣不敢興兵,唯天子詔(42)之。”于是天子多(43)南越義,守職約,為興師,遣兩將軍往討閩越。兵未逾嶺,閩越王弟馀善殺郢以降,于是罷兵。
天子使莊助往諭意南越王,胡頓首曰:“天子乃為臣興兵討閩越,死無以報德!”遣太子嬰齊入宿衛。謂助曰:“國新(44)被寇(45),使者行矣。胡方日夜裝(46)入見天子。”助去后,其大臣諫胡曰:“漢興兵誅郢,亦行以驚動(47)南越。且先王昔(48)言,事天子期(49)無失禮,要(50)之不可以說好語入見。入見則不得復歸,亡國之勢也。”于是胡稱病,竟不入見。后十馀歲,胡實病甚,太子嬰齊請歸。胡薨,謚為文王。
嬰齊代立,即藏其先武帝璽。嬰齊其入宿衛在長安時,取(51)邯鄲樛氏女,生子興。及即位,上書請立樛氏女為后,興為嗣(52)。漢數(53)使使者風諭嬰齊,嬰齊尚(54)樂擅殺生自恣,懼入見要(55)用漢法,比(56)內諸侯,固稱病,遂不入見。遣子次公入宿衛。嬰齊薨,謚為明王。
……
自尉佗初王(57)后,五世九十三歲而國亡焉。
太史公曰:尉佗之王,本由任囂。遭(58)漢初定,列為諸侯。隆慮離(59)濕疫,佗得以益驕。甌駱相攻,南越動搖。漢兵臨境,嬰齊入朝。其后亡國,征(60)自樛女;呂嘉小忠(61),令佗無后。樓船從(62)欲,怠傲失惑;伏波困窮,智慮愈殖(63),因禍為福。成敗之轉,譬若糾墨。
〔注釋〕 ①略:攻取。②謫:受罰流放。③且:將要。④畔:通“叛”。⑤備:防備。⑥負:背靠。⑦阻:仗恃。⑧被:給予。⑨行:代理。⑩稍:隨即。(11)黨:朋黨。(12)假:代理。(13)釋:舍棄。(14)因:沿襲。(15)和集:安撫。(16)別:區別。(17)計:計謀。(18)敗:擊敗。(19)威:震懾。(20)賂:賄賂。(21)役:役使。(22)屬:歸屬。(23)侔:等同。(24)喻:使明白。(25)親:父母。(26)置:設置。(27)尊:尊奉。(28)舉:舉薦。(29)使:出使。(30)習:熟悉。(31)報:告知。(32)謝:謝罪。(33)隔異:歧視。(34)竊:私下。(35)饞:誣陷。(36)棄:斷絕。(37)犯:侵犯。(38)聞:向上報告。(39)去:除去。(40)說:通“悅”,高興。(41)擅:擅自。(42)詔:命令。(43)多:稱贊。(44)新:剛剛。(45)寇:侵犯。(46)裝:行裝。(47)驚動:警示。(48)昔:曾經。(49)期:期望。(50)要:總之。(51)取:通“娶”。(52)嗣:繼承人。(53)數:多次。(54)尚:喜歡。(55)要:要挾。(56)比:相當于。(57)王:稱王。(58)遭:遇到。(59)離:通“罹”,遭受。(60)征:征兆。(61)忠:忠誠。(62)從:通“縱”。(63)殖:繁多。
鑒賞:
本篇動用大量筆墨描寫據有嶺南地區的南越國開創者趙佗的英雄史,這也是南越列傳中較為重要和精彩的篇章。
趙佗是一位對我國嶺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南下干部第一人”(毛澤東評語),他為維護祖國的統一事業,為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業績,是兩千多年來嶺南人民瞻仰緬懷的前賢。
早在兩千年前,司馬遷著《史記·南越列傳》就對趙佗這位英雄采取了贊揚的態度,他寫活了趙佗在秦漢風云際會、群雄并立時,保有嶺南、和輯百越,建立南越國,對嶺南地區社會經濟文化進步貢獻智慧的精彩人生。趙佗在當時復雜的歷史情形下,能因勢利導,混一嶺南,撫平百越,完成前人未有之大基業,體現其個人超群的文武智慧,實在可圈可點,司馬遷為他樹碑立傳,也是得其所哉。此外,趙佗的文治武功還表現在能與漢中央政權保持從屬關系,對上“剖符”定約,以君臣之禮維護漢朝廷的統一;對內又統領百越、治國理政、發展經濟文化。這是亂世中地方勢力保有自我實力的一種生存智慧,司馬遷對此觀點也是認同的。
趙佗的政治智慧就是能認清天下大勢,勇于承擔大任。他敢于在秦二世無道,秦中央政權風雨飄搖,陳勝、吳廣、項羽、劉邦等各路義軍風起云涌,中原政局紛攘變換之時,接過“嶺南三郡”軍政權力,發布文告述說二世無道,命令嶺南戍衛部隊據險自守。同時,趙佗利用紛亂時機,鏟除一些不與自己合作的秦朝官員,換上自己的親信部屬,迅速取得嶺南諸郡的統治權,建立南越國,自立為王,令人感受到趙佗身上散發出的敢作敢為、當斷則斷的英雄氣概和政治睿智。
趙佗是一個文武兼備的智者,一方面,他利用軍事力量取得嶺南諸郡的統治權,一方面他和輯百越,促進民族融合,開發嶺南,引進中原先進技術,為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快速發展做出了貢獻。趙佗的政治智慧體現在促進民族和睦、加強民族團結方面,如為了“和輯百越”,他采取了多項措施:一是讓越人參與管理政權;二是鼓勵漢族和少數民族間的通婚;三是尊重越人習俗、改變越人部落戰爭血親復仇舊俗;四是妥善處理與鄰邦的關系。這些善政,使得他在短短數年之間,就安定嶺南,稱王南隅,為嶺南地區百姓免受兵燹之災立下了不朽的功績。
當然,趙佗的政治智慧還在于善于合作和妥協,明白與強大的中央政府打交道,必須在政治大局上與漢朝廷統一一致,“奉明詔,長為藩臣,奉職貢。(《冊府元龜·卷九六八》)”所謂有所失才能有所得,如此方能使南越國所需要的中原先進文化和技術得以輸入,使得南越國邊境和睦,商貿暢通。這是趙佗表現出來的一位地方領袖極其明智的政治態度。當漢高祖劉邦派使者陸賈出使南越,立趙佗為南越王,與其剖符通使,使和輯百越之時,趙佗能審時度勢,以國家和民族的統一和安定為重,以嶺南地區不受兵災之苦為重,毅然接受封號,臣服中央政府,為嶺南社會和百姓營造了一個穩定的社會發展環境。
在趙佗看來,合作和妥協也不是無原則的,一旦南越國利益受到損害,他也會兵戎相見,搞軍事摩擦。如呂后臨朝期間,聽信讒言,禁止與南越國的鐵器、牛馬物資交易。此項禁令讓趙佗非常不滿,三次遣使前往長安說明情況請求解除經濟封鎖,但都沒有得到友好回應,而且使者被扣。在中原老家的族人被誅,甚至祖墳都被搗毀的情形下,趙佗率嶺南“帶甲百萬”毅然反抗,自立為帝。
政治智慧充盈的趙佗,還在于深明大義,維護中央政府權威,為民族大一統做出貢獻。在漢文帝實行開明統治,派人重修趙佗先人在中原的墳墓,召其弟做官,委派陸賈二次出使南越之后,趙佗馬上抓住機會,二次歸漢,并自責自己“妄竊帝號,聊以自娛,豈敢以聞天王哉”,“乃頓首謝,愿長為藩臣,奉貢職”。直到趙佗去世多年,南越與中央政權一直保持著比較親睦的藩屬關系。
直到漢武帝時代,借南越國“獨派”丞相呂嘉作亂,漢武帝乘機派名將勁旅滅南越國,設置了中央直屬的九個郡。
綜觀趙佗一生,他審時度勢,利用對己有利的形勢,乘漢朝廷建立之初、鞭長莫及之際,打著擁護漢朝廷的旗號,割據一方南面稱王,這種在強大的漢朝廷下夾縫中求生存、左右逢源的處世哲學和智慧,正是趙佗的過人之處、睿智之處。
上一篇:《史記·宋襄公伐鄭》鑒賞
下一篇:《孟子荀卿列傳、老子韓非列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