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荀卿列傳、老子韓非列傳》鑒賞
導語:
入世為儒,出世為道,治世用法。儒、道、法三家的哲學思想對中國歷史的進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是在總結和繼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親親”傳統文化基礎上形成的一整套思想體系。儒家學說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漢武帝時,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最終確立了孔子和儒家學說在整個封建時代的統治地位。“世家”是《史記》中記載諸侯的傳記。孔子雖非王侯,卻是傳承三代文化的宗主,因此司馬遷將之列入“世家”,以這種方式向這位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表示敬意。
孟子和荀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說的代表人物。孟子把道德的根源歸于人性,在政治上主張施仁政,并進一步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而荀子認為,自然界有其運行規律,主張“制天命而用之”,發展了古代唯物主義的傳統。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對我國傳統文化影響至深。尤其是孟子,被后世統治者尊為“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
老子是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他認為,“道”是萬物之源,對立的東西彼此依存,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因此,道家主張無欲無求,順其自然,只有不受時間與空間的拘束,心靈才能自由逍遙。韓非子則是戰國時期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他將作為自然規律的“道”引入政治領域,從而形成一切依道法而為的君臣之道、人主之道。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
上一篇:《史記·民族交往的智慧·南越列傳》鑒賞
下一篇:《史記·中國思想的本源·孟子荀卿列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