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類·走對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 “春水”、“春山”走對妙。望斷江南山色,遠人不見草連空,一望無際矣。盡處是春山,更在春山外,轉望轉遠矣。當取以合看。(沈際正 《草堂詩馀正集》
【詞例】
踏 莎 行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解析】在北宋文壇上,歐陽修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一手倡導了北宋古文運動,“天下翕然尊之,風尚為之一變。”(馮煦 《宋六十家詞選例言》 )此外,歐陽修在詩歌、史學、政論等各方面都是一個影響當時風氣的人物。歐陽修在這些方面的表現,無疑是一副德業文章、儼然道貌的形象,所以曾慥在 《樂府雅詞序》 中稱其為“一代儒宗”,但歐陽修的詞卻表現出他的敏感多思,情懷深婉的一面。歐詞多是流連光景、唱離傷別之作、他常常借自然景物的描寫來抒發情懷,無論是思入水云、陶然忘機,還是臨歧灑淚、憑高念遠,都透過對景物的細致描繪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縱觀歐詞,一方面是吟賞煙霞的飛揚意興,一方面是對人生苦難的深沉感慨。賞玩的意興使歐詞深具灑脫之氣,悲慨之情又使歐詞充滿沉著之致,這兩者結合起來,就形成了歐詞疏雋深婉的獨特風格,后人稱其 “超然獨騖,眾莫能及”(《宋史·歐陽修傳》),確實是不過分的。《踏莎行》 即是一首極能代表歐詞風格的小令。
《踏莎行》 是一首贈別懷人之作。上片開頭三句: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寫景婉麗動人,活畫出一片初春景象。“草薰風暖”自江淹 《別賦》 “閨中風暖,陌上草薰”句脫化而來,這里則閨中陌上并言之,象這樣草薰風暖的良辰美景,本應成雙作對,踏青游玩,而行人此時卻不得不搖動征轡,凄然上路。寫景中自有恨別之意流出。歇拍“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直接點出離愁。行人漸遠,離愁漸積,宛如望中之春水,滔滔汩汩,一去無盡,平淡中深情畢現。上片乃行人自述離情,淡淡道出,沉痛已極。換頭及以下兩句“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轉寫思婦樓頭佇望,柔腸寸斷,粉淚交流,然行人去去漸遠,樓高不見,故曰“樓高莫近危欄倚”。蓋凝望愈久,離腸愈痛,徒增傷別之恨也。李后主“獨自莫憑欄”,辛稼軒“休去倚危欄”,三者有異曲同工之妙。本已憑欄久望,反說“莫近危欄”,心中意以反語出之,“十倍增其哀樂”。歇拍“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韻高致遠,從思婦心眼中說到行人,愈見情致迷離。眼前所見者平蕪,平蕪盡處則春山,平蕪、春山歷歷可見,唯獨行人已在春山之外,一片傷慟,恍惚之情,至此噴薄欲出,使人心動神搖,“不厭百回讀”。(明卓人月 《古今詞統》 )
一般送別之作,或從行人著墨,或從居者落筆,但能言情深摯,便稱佳構。《踏莎行》則兩面兼寫,上片行人搖轡登程,漸行漸遠; 下片思婦倚樓凝望,悲不自禁,章法井然。最值得注意的還是上下片的歇拍,“春水”、“春山”遙遙相對,振起全篇。上片行人愁如春水,迢迢不盡,此一呼; 下片思婦望盡春山,不見春山,此一應,直如行人、思婦遙相泣語,千愁萬緒盡在一呼一應之間。上下片遙對,運筆極為靈動,以寫景逼出離情,又以離情織起全篇框架,以景見情,以情領景,直至情景交融,不可分辨。“似乎可畫,卻又畫不到。”(俞平伯 《唐宋詞選釋》)“春水”、“春山”是全篇關鍵所在,由此入手,披文見情,可得個中三昧。許昂霄 《詞綜偶評》 云:“‘春山’ 疑當作 ‘青山’ ,否則既用 ‘春水’ ,又用 ‘春山’ ,未免稍復矣。”可謂貽笑大方。
走對手法的巧妙運用,使得《踏莎行》成為歐詞中膾炙人口的名作,“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更是眾口傳誦的名句,模擬這種手法的作品比比皆是,如宋石曼卿詩: “水盡天不盡,人在天盡頭。”清陳鐸 《蝶戀花》: “千里青山勞望眼,行人更比青山遠。”清陳霆《踏莎行》: “欲將歸信問行人,青山盡處行人少。”走對一法妙處就在它能造成抒情的層次感,前呼后應,層層深入,化平面的抒情結構為立體,整個作品的涵蓋能力因此大大增強,意境更加婉轉深摯,可謂 “言有盡而意無窮”。
“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王國維《人間詞話》)試品歐陽修《踏莎行》,不難發現走對在造境、寫境中的作用。“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優劣。”(《人間詞話》)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小境也; “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大境也。“春水”、“春山”兩境本身都是動人的,然而由于它們共同處于一個整體中,“當取以合看” (沈際正
《草堂詩馀正集》),它們又疊化為一個新的境界。這不是兩個境界的簡單堆砌,而是內在的融匯。這個新境界已無所謂景境、情境,有我之境、無我之境,而是完全達到了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境地。欣賞者如同被帶進一個明媚的春日,隨著抒情主人公一道觸景傷懷、憑高灑淚,作者與欣賞者之間同樣達到心領神會的地步。如果沒有走對的巧妙運用,要想取得這種藝術效果幾乎是不可想象的。通過歐陽修 《踏莎行》,我們可以深刻地領會走對的巨大藝術魅力。
上一篇:修辭類·對偶錯綜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修辭類·詞中對偶妙于流動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