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類·有理脈可尋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 詞亦文之一體,昔人名作,亦有理脈可尋,所謂蛇灰、蚓線之妙。(況周頤《蕙風詞話》 卷二)
【詞例】
眼 兒 媚
范成大
萍鄉道中乍晴,臥輿中困甚,小憩柳塘。
酣酣日腳紫煙浮,妍暖試輕裘。困人天氣,醉人花底,午夢扶頭。
春慵恰似春塘水,一片縠紋愁。溶溶泄泄,東風無力,欲皺還休。
【解析】任何作品都有可供尋繹的理脈: 敘事的作品要把故事的來龍去脈交待清楚,議論的作品要把立意的主旨解說清楚,寫景狀物的作品要把景物描摹得清晰如畫,抒情言志的作品要把內在的感情意緒表達得淋漓而完整,這都應有理脈在。所謂“理脈”,也就是作品的文理、脈絡,有了這個東西,作品才不致于像一群烏合之眾,散漫零亂而不可收拾。林紓在其《春覺齋論文》 中曾說:“行文有伏筆,即伏脈,猝觀之實不見有形跡。故呂東萊論文,謂有形者綱目,無形者血脈。善于文者,一題到手,須將全篇謀過,必先安頓埋伏,在要處下一關鍵,到發明時即可收為根據。故明眼者須解得一個‘藏’ 字訣,欲注射彼處,先在此處著眼,以備接應。蓋一脈陰引而下,不必在在求顯,東云出鱗,西云露爪,使人捫捉,亦足見文心之幻?!彼f的“伏筆”,其實也就是文章的理脈。比如蘇東坡的 《前赤壁賦》,賦的開始不殫其煩地寫“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傺?,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敝愶L月山水,看似漫不經心,實際上卻是為后文水與月的議論預留地步。當然這也可以從后向前看:后段關于江風山月那番宏論之所以順理成章而毫不牽強造作,也正是前面已有了安頓埋伏的緣故。再比如詩,也甚為常見。杜甫有一首很著名的 《春夜喜雨》詩,全詩的脈絡就是個“雨”:“好雨知時節”是明點雨,“當春乃發生”是暗點雨,“隨風潛入夜”的是雨,“潤物細無聲”的還是雨,“野徑云俱黑”烘托的是雨,“江船火獨明”陪襯的是雨,“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寫的仍是雨——是以雨后的清晨來寫夜雨。一篇文字或明或暗,或正寫或反寫,有陪襯,有烘托,看似散漫零亂,隨心所欲,孰不知暗中卻伏著這一理脈,這就好比一串串好了的珍珠,粗心人只見得到珍珠耀眼奪目,而明眼人卻知道那是為一條線穿起來的。文如此,詩如此,小說對這一技巧的運用也許更為純熟些。金圣嘆在討論 《水滸傳》文法時說:“有草蛇灰線法,如景陽岡勤敘許多哨棒字,紫石街連寫若干簾子字等是也。驟看之,有如無物,及至細尋,其中便有一條線索,拽之通體俱動?!?《讀第五才子書法》)景陽岡武松打虎是 《水滸傳》 第二十三回文字,從武松別宋江提梢棒上路到最后打死老虎,小小兩三千字的篇幅中提到梢棒的就有十四五處之多。紫石街為第二十四回事,潘金蓮與西門慶勾搭成奸,這簾子可算是牽線搭橋的媒介。作者一路寫一路點染,不慌不忙而又條理貫暢??梢哉f“理脈”是藝術構思或創作中不可或缺的東西,對于略顯玲瓏纖巧而又細膩含蓄的詞來說,意義尤為重要。比如范成大的這首《眼兒媚》 詞,況周頤就認為 “有理脈可尋,所謂蛇灰蚓線之妙”,其中“‘春慵’ 緊接 ‘困’ 字、‘醉’ 字來,細極。”這首詞寫詞人行進于萍鄉道中,雨后在臥輿中很困,在柳塘邊小憩的情景。詞中就是抓住了這個 “困”字作詞眼,首句 “酣酣”是寫乍晴后的那種暖意,但已蘊 “困”字于其中。接下來的 “困”、“醉”、“夢”更是直點到 “困”字上。上片已將這 “困”意寫足,所以要蕩開筆去寫春水、東風,但過脈又不可斷,于是用一 “春慵”作過頭,將前后片綰合在一起; 而且無論是水還是風,無不浮動著 “困”意,如沈際飛所云:“字字軟溫,著其氣息即醉”( 《草堂詩余別集》)。這樣就把一段瑣屑的情景貫串一氣,成為一完整而有韻味的藝術品。詞中的 “有理脈可尋”似可分為兩類來說: 一是整篇文意的,一是局部詞語的。先說前者,比如周邦彥的 《秋蕊香》一詞,寫乳鴨池塘水暖和風緊柳花,這是寫春天來臨,花迎面又是點人,下面全寫這個女人,她的午妝、她的針線、她的春夢,寫得似乎很拉雜,但仔細尋繹就可以發現其意脈乃是閨中女子在思念遠人,春日撩人思緒,而此女子在春日里的三件事又無一不緊扣懷人這一主旨,使全詞渾然為一體。再說后者,所謂局部詞語上的理脈,乃是指上下詞語間的轉折起承,尤其是詞的上下片之間的轉承。張炎在 《詞源》 中曾論到此點,他說:“最是過片不要斷了曲意,需要承上接下,如姜白石詞云:‘曲曲屏山,夜涼獨自甚情緒’。于過片則云:‘西窗又吹暗雨’。此則曲之意脈不斷矣?!逼渌e詞出自姜夔的 《齊天樂》,前兩句是此詞的上片歇拍,后一句是過片,歇拍中包含著過片的情景,過片又帶著歇拍的余意,所以是 “意脈不斷”,這就是理脈。詞以音樂故,常分片分闋,與詩的連貫如一大不相同,因此易造成文意的懸隔,這 “有理脈可尋”無疑對詞的完整統一起著重要作用。
上一篇:結構類·以蕭散接雄杰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結構類·紆馀反復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