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類·以蕭散接雄杰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起筆雄杰,接筆蕭散,恰好逗起舒之游越,豈略有規意耶?(高亮功 《蕓香草堂評山中白云詞》 卷一)
【詞例】
三 姝 媚
——送舒亦山游越
張 炎
蒼潭枯海樹。正雪竇高寒,水聲東去。古意蕭閑,問結廬人遠,白云誰侶。賀監猶狂,還散跡、千巖風露。抱瑟空游,都是凄涼,此愁難語。莫趁江湖鷗鷺。怕太乙爐荒,暗消鉛虎。投老心情,未歸來何事,共成羈旅。布襪青鞋,休誤入、桃源深處。待得重逢卻說,巴山夜雨。
【解析】這是張炎的一首送人詞。張炎,宋末著名詞人,杭州人,出身于大官僚家庭,六世祖張俊為南宋名將,以功封為循王。其曾祖及父親都是以詞見稱于當時。宋亡后,張炎四處飄泊,來往于杭州、四明、天臺、蘇州之間。曾北上入京,一年后南返,以后就一直流落在江南,直至去世。
本詞是張炎在明州四明山送友人舒亦山游越州之作。越州治所山陰,即今浙江省紹興縣。
“蒼潭枯海樹”,發語奪人,寫自然的滄桑巨變。這里以 “潭”字代海水,“蒼潭”即言滄海一潭,足見環宇之大,則全詞起勢頓覺雄杰。據 《元豐九域志》載,明州 “東至海三百五十二里”,則其地近滄海,或許正由海水退卻而成。所以下句 “正雪竇高寒”,突兀以一座高山迫人眼目,似乎雪竇山正是由滄海變為平陸后,又拔地而起的。著一“正”字,而使這種感覺畢現。“高寒”二字,以視覺之高狀感覺之寒,則既寫出了山勢的高峻,又使人感到自然力的威懾。“寒”字與 “雪”字緊密相承,互相生發。雪竇山是四明山的一座山峰。四明山為江南名山,道書稱之為第九洞天。其山峰眾多,雪竇山即其一峰。此峰頗多奇景,尤以飛瀑懸泉最為有名。于是,便有 “水聲東去”,從聽覺上寫出山中瀑布流泉的飛瀉東去,氣勢更加不凡。
合而觀之,第一句以宇宙間的滄桑巨變為總起,然后以空間的 “雪竇高寒”進行印證,又從時間上 “水聲東去”,不舍晝夜來加強,則既點明了送別的地點,又暗寓了多少人世滄桑的感慨。聯想作者本人所經歷的改朝換代的現實遭遇,此點不言自明。
接下三句,作者由眼前雪竇山水勝況引起了懷古之幽情,想起了古來曾經有多少高士在此結廬隱居,不免也生發出一種蕭閑散淡的意緒。“問結廬人遠,白云誰侶”二句,既寫出歷史上曾有多少高士在此隱居 (如 《新定九域志》 卷五 《明州》載:“大隱山口入天臺北峰四明東足,乃謝康樂煉藥之所。”又,《景德傳燈錄》卷十一 《明州雪竇山常通禪師》載,唐僖宗光啟年間,常通禪師領徒至四明山。唐昭宗大順二年,郡守請居雪竇山。又,《續傳燈錄》 卷二 《明州雪竇山重顯禪師》 載,宋仁宗時,重顯禪師亦居雪竇山,賜號明覺大師。),又寫出如今昔人已逝,空剩白云悠悠。也體現出作者對友人的留戀之意。如此名山勝水,正須我輩在此結廬,而友人一去,豈非白云無侶,而我又失伴?
“賀監”以下三句,是寫山中隱居的生活情形。“賀監”,即唐代詩人賀知章。知章早年家居越州山陰,少以文詞知名,性曠達,累仕至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晚年更加狂誕,自號“四明狂客”,又稱“秘書外監”。最后表請為道士,還鄉。這里張炎以賀知章自況,寫自己逍遙山中,沐浴風露的生活。“狂”字則可見作者的氣節個性。最后“抱瑟”三句,預想友人離去后的孤寂情景,足見二人友情之深。
換頭轉寫對友人的殷切話別。“莫趁江湖鷗鷺”,是勸說友人不要一去不返。江湖鷗鷺本為隱居的代稱,這里指遠去不歸。“怕太乙爐荒,暗銷鉛虎”,作道家語,比喻年華的消逝。道家修煉,設爐以鉛汞煉丹,其爐火或稱“龍虎火”。“太乙爐荒,暗銷鉛虎”,是說丹爐荒廢,爐火已消,極言時光之久長,年光之流逝。而前加一“怕”字,則寫出不愿與友人分別太久之意。所以接下去寫到,“投老心情,未歸來何事,共成羈旅”,是說人到老年,皆生早歸故土之心,有什么事情能讓他不作歸計而依然飄泊羈旅呢?這是拓開一筆說話,向以后想。
接下兩句,才是明告友人:“布襪青鞋,休誤入,桃源深處。”“布襪青鞋”,指隱者裝束。“桃源深處”,本指世外樂土,這里指友人到越州后的滯留所在。“休誤入”三字,顯出作者的規勸之意,似說梁國雖好,不是久留之鄉。結尾兩句,希望與友人再度重逢,共敘昔日在四明山交游的樂事。“卻話巴山夜雨”,用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之典。以巴山代指四明山,十分貼切。
通觀全詩,如前所析,作者以蕭散之意; 接雄杰之筆,對舒亦山的游越既有留戀,又有規勸。只是由于資料缺少,舒亦山游越之原因不得而知,所以作者的規勸究竟有何具體的針對,就無法斷言了。
清人高亮功《蕓香草堂評山中白云詞》卷一評此詞曰:“起筆雄杰,接筆蕭散,恰好逗起舒之游越,豈略有規意耶?”可謂獨具只眼。
上一篇:結構類·正副相足之開闔式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結構類·有理脈可尋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