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學派·心學
宋明理學的一派。心學也是宋代以后非常有影響的儒學思潮,其特點是強調 “人心”的作用,故稱 “心學”。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南宋的陸九淵和明代的王守仁,故又稱 “陸王心學”。心學也討論理氣、道器、知行、義利等形而上的哲學問題,鄙視漢唐的注疏之學,但程朱的 “理”是一個客觀的存在,而陸王的“理” 卻存在于 “人心” 之中,用陸九淵的話說: “心即理。” 又說:“圣人之學,心學也。” 王守仁說:“心外無物,心外無言,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 心就是宇宙萬物的本原,陸九淵曾概括為一句簡單明了的格言: “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 即 “萬物森然于方寸之間。”用西方哲學的術語說,陸王心學是典型的唯心主義,但其興趣卻并不是探討思維與存在的關系,而是人心的價值,即探討人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根本。這個問題實際上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命題,陸王心學只是采取了不同的切入點。陸王心學是作為程朱理學的反對派出現的,其分歧主要在于成圣成賢的途徑。朱熹曾經就這一問題,特地到江西鵝湖寺,和陸九淵進行過面對面的討論,這就是著名的 “鵝湖之會”。朱熹主張 “窮理”,就是要多讀書,多觀察外物,在此基礎上才能發明本心,達到對圣賢道德的知識和自覺;陸九淵卻主張 “明心”,就是首先發明人的本心,然后讀書: “學茍知本,六經皆我注腳。”知本就是知心。他甚至認為,讀書和做人并無關系,他反駁朱熹說: “堯舜讀何書來?”他反對將儒家圣賢之學當成學問來做,聲稱: “不識一個字,亦須還我堂堂地做個人。”這種主張是一種 “反智論”,很明顯有老莊和禪宗的影響,故朱熹及其后學譏陸氏心學為 “空門”,為 “狂禪”。元明時代,由于程朱理學被尊為官方哲學,故陸氏心學一度銷聲匿跡,直到明代中期王守仁重振旗鼓,心學作為在野的儒學思潮,再次席卷思想界,對程朱理學的僵死教條及其泛道德主義產生了巨大沖擊波,形成了明朝中后期的個性解放思潮。如李贄的 “童心” 說、湯顯祖的“主情”說、袁宏道的 “性靈”說等,都是心學在文學上的回響。但是,陸王心學的反智主義卻頗受清儒的非議,被斥為 “空疏無用” 之學,甚至將明朝亡國的責任也算在心學的賬上。
上一篇:文學·文人·徐渭
下一篇:倫理學·人倫·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