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類·郁勃以蘊藉出之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 郁勃以蘊藉出之。(陳廷焯 《詞則·放歌集》 卷一)
【詞例】
踏 莎 行
中秋后二夕帶湖篆岡小酌
辛棄疾
夜月樓臺,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來去。是誰秋到便凄涼? 當年宋玉悲如許。隨分杯盤,等閑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
【解析】 “郁勃以蘊藉出之”,是指當憤怒受到壓抑,無法盡情宣泄時,作者往往避直就曲,變勁為婉,用含蓄不露的方式將它表現出來。辛棄疾的 《踏莎行》 即是如此,詞人借詠節序來寄寓自己被迫閑居的悲憤,筆法曲折,寄意言外,于溫婉不迫中透出冷峻與孤憤,在平靜閑雅中暗伏著崢嶸不平的感情波瀾。“看似不經意,然非有力如虎者不能”(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
上片描寫帶湖秋夜幽美的景色,并以此作反襯,否定了自古而來的文人悲秋心態。“夜月樓臺,秋香院宇”,秋月映照著林蔭深處的樓臺,秋花在庭院中散發著誘人的芳香,夜色如此迷人美好! 酒宴上 “笑吟吟地人來去”,氣氛何等歡快熱鬧! 秋夜既然如此賞心悅目,令人陶醉,詞人不禁要疑惑: 為什么自古而今總有人見秋即悲! 當年宋玉大發其悲秋之情,究竟是為什么?上片末二句 “是誰秋到便凄涼,當年宋玉悲如許”,用設問的方式對這一傳統的文人心態給予否定。宋玉在 《九辯》 中云:“悲哉! 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而詞人筆下的秋色靜謐祥和,毫無摧敗凋零之感,似乎唯有放懷暢飲,縱情吟賞,才不辜負這良辰美景。然而作者的真意并不在此,從下片可知,他最終還是肯定悲秋的有理。這些欲擒故縱的抒寫,只是他悲憤至極,故意將正話反說,愈是強作歡顏,故作豁達,卻愈深刻地反映出他被壓抑著的真實的內心世界。
換頭三句 “隨分杯盤,等閑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承續上片否定悲秋的意脈,把秋天寫得更讓人留戀忘懷,不但景色宜人,還可隨意小酌,聽歌賞舞,如此適意,還有什么 “堪悲處”?在上片設問否定之后,再加上一句語氣愈發強烈的反問,似乎更堅決地表明了自己否定悲秋的態度。末二句 “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一個突如其來的反跌,筆力千鈞,振起全篇。至此,讀者猛然醒悟: 原來詞人一再的否定乃是一種高明的蓄勢,是為了最終更有力地肯定自己亦有悲秋之時,那是因為臨近重陽,凄風冷雨不斷給人們的心頭籠罩上一層感傷凄涼的氣氛。不過,詞人之悲秋已不同于傳統文人的感傷時序變遷與個人身世的落拓,而暗含了政治寄托的深刻內涵。“重陽節近多風雨”化用了北宋詩人潘大臨的詩句“滿城風雨近重陽”,并且一語雙關,既指自然氣候,也暗喻著國事多艱的政治氣候,寄托著詞人感時傷事的憂憤,使全篇主旨得以突現。通觀全詞,沒有一句金剛怒目式的發泄之語,氣度從容,含而不露,但貌似平靜,實際飽含怨憤。盡管在形式上不象直寫“胸中之事”那樣慷慨激越、驚心動魄,卻更加深沉凄婉,感人至深。
辛棄疾的詞還善于寓莊于諧,把正經嚴肅的忠憤之情用詼諧風趣的筆法表現出來,或憤世疾俗,“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如《千年調》(卮酒問人時);或寓悲于嬉,含淚微笑,如《西江月·遣興》。這些作品同樣是體現出“郁勃以蘊藉出之”的特色。
亦如杜甫的詩中,有憤懣不平之語,“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也有如《北征》、《醉時歌》 中那樣“苦中作樂”的調侃之語,如明代詩論家陸時雍所評“蘊藉最深”(《詩鏡總論》)。可見,“憤怒”固然可以出詩人,將憤怒掩蓋在蘊藉詼諧中同樣可以警策人心,而且更加耐人尋繹。
當然,我們提倡“郁勃以蘊藉出之”,也并不排斥郁勃以直率出之。作為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前者“潛氣內轉”,沉而不浮; 后者駿發踔厲,直瀉肺腑,各有其特定的美學價值。而且二者又是相容并存的,蘊藉離開了直率,就會變得含糊、晦澀,反而會削弱作品震撼人心的力量; 直率離開了蘊藉,就會流于浮泛與粗放,空有一些豪放的言辭而缺少深厚的底蘊。在南宋豪放詞人中,都或多或少存在這樣的缺憾。比如被譽為“豪氣縱橫,稼軒幾為所挫”(陳廷焯《白雨齋詞話》)的陳亮詞,就往往過分發泄,有叫囂賁張之嫌,他與辛棄疾唱和的《賀新郎》(離亂從頭說)就是如此。而辛棄疾的詞最為成功之處就在于,他不僅能在詞體傳統的婉約風格中開拓出豪邁奔放一路,而且保持了詞體本身含蘊曲折的特質。表現之一即在于摧剛為柔,“寄勁于婉,寄直于曲”(劉熙載《藝概》),將郁勃之氣,以蘊藉出之。
上一篇:風格類·直筆勁筆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風格類·明麗中有疏快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