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類·正喻互較之譬喻式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正喻意并提,而質或量互有輕重者屬之。(《詹安泰詞學論稿》第七章《論修辭》)
【詞例】
減字木蘭花
盈盈淚眼,往日青樓天樣遠,秋月春花,輸與尋常姊妹家。水村山驛,日暮行云無氣力。錦字偷裁,立盡西風雁不來。
【解析】 “正喻互較格”是利用兩種質或量不同而又有類似之點的事物,在生活經驗所構成的回憶表象中,形成某種聯系,使人們在欣賞體味過程中,由喻體的觸發,形成對作者本意的聯想。用互較的比喻時,多用比較級綰合詞,如 “猶解”、“何如”、“多于”、“過似”等。辛棄疾這首詞就用了這樣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使全詞意境頓出、含蘊深厚。
這首詞前有小序云:“長沙道中,壁上有婦人題字 ,若有恨者,用其意為賦。”故理解此詞及其中的妙喻,必須緊緊扣住其 “有恨”二字。詞一開始就托出一個 “有恨”的特寫:“盈盈淚眼,往日青樓天樣遠。”青樓,指這位女子曾經住過的地方,很可能就在此地她與其戀人相愛。“遠”字,既使人想象到此女正奔波于旅途,離自己的住所越來越遠,又暗示了下文她生活的巨大變化。悲劇性開頭,為下文回憶以前生活的比喻句 “秋月春花,輸與尋常姊妹家”定下了情感基調。“秋月春花”一是比喻青春年華,它象 “春江花月夜”的詩景一樣,以其明麗的形象與輕快的自然節律而使人陶醉; 二是比喻晶瑩白皙,如花似玉的美貌女子。此詞隱約含有前種意思,而著重指后一種意義。詞中著 “輸與”這一比較級綰合詞,就比直接比喻更多一層曲折,說明 “尋常姊妹家”比 “秋月春花”更艷麗、純潔、富有生氣。總之,“秋月春花”,無論是指 “青樓”時的良辰美景,還是指嬌艷的 “姊妹家”,都與 “美”有關。這種美是 “婦人”過去的容貌和時光,然則,現在它卻是含著淚的 “美麗”,是有恨的 “白潔”,是 “梨花一枝春帶雨”。詞將美涂上一層悲劇色彩,激起人們對美遭到如此厄運的同情。因此,本是比喻女子美的容貌與美好青春的詞句 “秋月春花,輸與尋常姊妹家”,在詞中既引起了我們美的聯想,也激蕩著我們對美的事物遭到不幸的嗟嘆,震撼我們的心靈。
下片仍是寫 “婦人”。以前的花容月貌,如今象 “日暮行云”一樣,蒼白無力,神容憔悴了。“日暮行云”既是寫在 “水村山驛”的旅途中所見到的自然景色,又隱喻女子的青春年華已逝,美麗不復存在的現狀,與上片的 “秋月春花”形成鮮明對比。過去的生意盎然變成了現在的滿面暮色。這種變化是何故造成?結句 “錦字偷裁,立盡西風雁不來”暗示了誰是 “禍手”,也暗示了 “有恨”的原因。“錦字”典出自 《晉書》 卷九十六《竇滔妻蘇氏傳》: “竇滔妻蘇氏……喜屬文。滔,苻堅時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蘇氏思之,織錦為回文旋圖詩以贈滔。宛轉循環以讀之,其詞凄惋,凡八百四十字”,詞用此典,既說明了該女子心情與容貌的轉變是由于與戀人的分離和時光的流逝,又暗示是社會和她的戀人使她 “有恨”。尤其是著一 “偷”字,可以想見她與她的戀人或許是 “淫奔”式的愛情,或許是青樓女子愛上了負心郎式的愛情,故只能潛離別,暗悲傷,偷偷寫信。“立盡西風雁不來”刻畫了她的戀人的薄情和社會環境對她的愛情的阻礙,寫盡了這位女子對愛情的執著、希望和絕望。
詹安泰先生說:“此類互較寫法,或以顯淺比較艱深,或以具體比較抽象,而其于正意之外,再取喻意以相形容,則仍系正喻并用者,特兩意略分輕重而已。”除上面分析的這一例外,馮取洽的 《沁園春》 詞:“餐薦夕英,杯迎朝露,世味何如此味哉”同樣以“夕英”“朝露”等形象具體的事物比喻 “此味”這一抽象意念情感,而以 “何如”比較詞綰合之,使詞能窮情寫物、窮形盡象。這種喻意在前,正意在后的互較格是其中一種情形,在詞的創作中,還有正意在前,喻意在后的情況,如程垓的 《滿江紅》 :“愁緒多于花絮亂,柔腸過似丁香結”,以雜亂萬端紛紛揚揚的花絮比喻愁緒,蜿曲纏繞的丁香結比喻柔腸,本已是意象新穎,令人聯想無窮,而加上“多于”“過似”二個比較副詞,更突出愁的繁多和曲折。
上一篇:修辭類·化人為物格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修辭類·正喻融合之譬喻式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