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典故·一柱中流
【出典】 《尚書·夏書·禹貢》:“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南至于華陰,東至于底柱。”舊題漢·孔安國傳:“此三山在冀州南,河之北,東行。”“厎柱,山名。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在西虢之界。”
【釋義】 厎柱,又作砥柱,山名。以其屹立于黃河中流,其形如柱而得名。宋詞中常以中流砥柱比喻獨立支撐危局的重臣。
【例句】 ①兩載風寒臥護,一柱狂瀾屹立,形勢壯陪都。(李曾伯《水調歌頭·庚子壽制閫別尚書》2798)這里以“一柱狂瀾屹立”比喻作壽的軍帥,稱頌他獨立支撐危局。②吾元老,廣四門賢路,一柱中流。(無名氏《沁園春》[國步多艱]3681)這里用“一柱中流”比喻被稱頌者,贊他以輔宰之位支撐危局。
上一篇:典故《一枝黃昏斜照水》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一柱擎天》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