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騎牛圖
北宋· (傳) 晁補之作
紙本水墨
縱五○.六厘米
橫二○.四厘米
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北宋晚期的翰林圖畫院盛況空前。院體畫代表著當時的繪畫主流,而一些身份顯赫的人,也加入了繪畫的行列,他們中間有宣和皇帝趙佶,貴胄皇親趙令穰、王詵等。他們的畫,從規隨矩,不墮院體畫的寫實風范,更能于此中寄情寓興。晁補之是這個時期的著名文人,他和黃庭堅、秦觀、張耒并稱“蘇(軾)門四學士”,有著很高的文學造詣和不俗的藝術修養。晁補之的繪畫和蘇軾、米芾那種缺乏寫實功夫,依賴書法筆力支撐的乘興涂抹的文人畫不一樣,從他的文集《雞肋集》一些關于繪畫的文字資料中,可以看出他采用的是如趙令穰、王詵一路的院體手法。
《老子騎牛圖》款識:“晁無咎寫?!崩献訉掝~高聳,濃眉下彎,祥目凝視,氣度悠閑,幾分端莊,幾分超脫,呈現出睿知的哲人風范。這是畫以外入內,從形象的把握上來表現人物的精神氣質、內心世界以及個性特色,是晉唐以來“傳神論”旗幟下的又一杰作。由于老子是人們所熟悉的先秦哲學家,其著作《道德經》又是家喻戶曉的經典,老子形象存于觀眾的心目中,盡管一經畫家的描寫,就有直觀固定的傾向,也盡管在此之前,不少人曾畫過老子像,但“我注六經”的觀念在繪畫領域中也是屢試不爽的。此圖因其高超的藝術手段,當屬常畫常新的范疇。
老子騎牛圖
畫家用細線描述頭部,墨色略淡,正與老子無為淡泊思想契合,線條勾勒已具書法意味,輕曼的頓挫間,輪廓生動無比;長眉闊髯,疏朗有致,眼作似開似閉狀,以顯自若的神情;耳、鼻等才寥寥一二筆,便見周全,真是多一線則為累贅,少一線無以成像。線條應運得如此爐火純青者,在當時,除李公麟外,無有出其右者。
身體以衣褶為主,也是闊略的線條,所不同的是,線型粗壯,行筆圓中帶方,勢盛力沉,難以想象晁補之那樣的文弱書生,筆力竟會如此驚心動魄。仔細品析,就會發現粗身與細臉的關系,是在互映互襯中得到和諧與統一。
老子胯下的牛,俯首慢步,一應牛的外形,也一應牛的特性,然而和老子的形象比例失調,人大而牛小。在出色的藝術家手中,有違寫實常規的,往往是匠心獨具處,它不僅襯托出老子形象的高大、完美,還恰如其分地表現了主題——老子騎牛,決非牛馱老子,一種騎與被騎的關系,一種怡然自得地駕馭的意境,一種千百年來老子形象的伴生物和老子形影不離的主次地位象征。上端的樹木,闊筆橫掃,有如風馳電掣般的快意,作為配景,也是上佳的手法。從樹的畫法,老子衣褶的畫法上看,已具備了南宋水墨蒼勁式的風格。北宋晚期,在某些畫家身上,出現了一些南宋畫法的端倪,原不足為怪,但如此成熟、老到的南宋畫法,要斷言出自晁補之之手,恐難令人信服;另外,款識中的“晁無咎寫”的“寫”字,也大有疑惑,在院體畫作為主流的時代,視畫為寫,大概也不是事實。不管怎樣,此圖的藝術品質依然,非北宋作品,非晁補之手跡,都無關緊要,說它是南宋院體高手的所為,也不會影響觀眾的欣賞情緒。
上一篇:《五馬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湖莊清夏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