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學的文獻·隋唐五代文學與歷史文獻·職官
記載隋唐職官設置、職守、品階的專書,除《隋書·百官志》《舊唐書·職官志》《新唐書·百官志》外,《唐六典》(中華書局1994)《通典》等書亦有較詳盡的介紹。《舊五代史》的《職官志》已不完整,《新五代史》沒有設立職官志,五代各朝職官變化又極繁劇,只能從宋人編的《職官分紀》和幾種政書、類書中考尋大概。唐代曾有一批官署的專書,存下來的只有李肇 《翰林志》(《百川學海》本),其他如韋述《集賢注記》、韓琬《御史臺記》等,都沒有存留。唐時各部司臺監和地方州縣,多有題名壁記,記載官員的任職次第和始末年月。現在還能看到的,有右司郎官、御史臺、翰林學士以及南方的越州、湖州、睦州的職官題名。有關學者依據這些題名,并根據研究工作的需要,編修了一批職官專書,分述如下。
唐代宰相 《新唐書·宰相表》記錄所有宰相的任職年月和職銜,與前后史書比對,較可信從。
唐代與宰相相當或稍低一些的官員,臺灣學者嚴耕望撰《唐仆尚丞郎表》(《史語所專刊》1956、中華書局1986),依據存世文獻,排列了仆射、尚書左右丞、六部尚書、侍郎等幾類官員的任職時間,并附有考證。
九寺長官 今人郁賢皓、胡可先有 《唐九卿考》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作了會面考稽。
翰林學士 南宋洪遵編《翰苑群書》(《知不足齋叢書》本)中,保存了丁居晦《重修承旨學士壁記》,錄開元到咸通間擔任翰林學士者的遷轉年月及職銜。近人岑仲勉作《翰林學士壁記注補》(《史語所集刊》第15本),對所記人事作了詳細考證。岑氏又作《補唐代翰林兩記》(《史語所集刊》第11本,又同時收入《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補列了僖、昭、哀三朝翰林學士的任職始末。
尚書省六部郎官 省署原本左右各有一個七棱形石柱供郎中、員外郎題寫姓名。明以后,右司郎官石柱丟失,只有左司郎官柱一直保存于西安碑林中。左司郎官柱包括禮部、吏部、戶部下屬十二司郎官的三千多人的題名,且均以任職先后排列。清人勞格、趙鉞據原石精拓重錄后,又廣稽文獻,作《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26卷(收入《月河精舍叢書》,又中華書局1992年徐敏霞校點本),對柱上人名的生平事跡作了大致勾勒。岑仲勉先后作《郎官石柱題名新著錄》(收入《金石論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史語所集刊》第八本第一分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重定了原題名的順序,補充了有關人物的事跡資料。
三院御史 包括侍御史、殿中侍御史和監察御史,是重要的監察官員。西安存御史臺精舍碑,約有千人題名,雖不及郎官柱的規模,也可資考證。趙鉞、勞格作《唐御史臺精舍題名考》(中華書局1997),體例同前書。
方鎮節帥 玄宗時初置十道節度使,安史亂后節鎮權力大增,集軍、政、財權于一體,尤為顯赫。清末吳廷燮作《唐方鎮年表》(中華書局1980),對各鎮節度、觀察等使的任職年月作了考訂排列。今人戴偉華作《唐方鎮文職僚佐考》(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對入幕的文職輔助官員作了系統調查。朱玉龍作《五代方鎮年表》(中華書局1997),對五代百余方鎮的節帥作了全面稽考。
州郡牧守 州郡牧守是地方臨民施治的官員,與各地文人來往密切。近人岑仲勉作《隋州郡牧守年表》(《隋書求是》附錄),對隋代牧守作了羅列。今人郁賢皓作《唐刺史考》(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對唐代近三百年間415個州郡的刺史、太守作了全面考索編列,對文學研究有很大幫助。后經十多年增訂,又編制了索引,重編為《唐刺史考全編》(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可說是更臻完備了。
上一篇:清代文學·清代詞曲文獻·清代民間小曲集
下一篇:宋代文學與文學傳統·宋詩與文學傳統·議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