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景類·情景相副,宛轉關生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情景相副,宛轉關生,不求工而自合。宋初所以不及也。(胡念貽《詞潔輯評》卷一)
【詞例】
清 平 樂
晏 殊
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紫薇朱槿花殘,斜陽卻照欄干。雙燕欲歸時節,銀屏昨夜微寒。
【解析】情景相副,宛轉關生,即情與景相互襯托,宛轉相關,互為生發。這是中國古典詩歌常用的技巧之一,“詞家多以景襯情”(王國維《人間詞話》刪稿),這種技巧在宋詞中運用得更為普遍、純熟。
晏殊的這首《清平樂》 內容是寫戀情的,可整首詞卻只字沒言情,而是通過一系列的景語組合,宛轉地表達了女主人公的思戀之情。
作品以“金風細細,葉葉梧桐墜”開頭,金風,即秋風,古代用陰陽五行來解釋季節的演變,秋屬金,故稱秋風為金風。風本無所謂粗細之分,這里作者用了移覺的手法,將感覺移為視覺,寫風之輕柔,同時也點明時令。“葉葉梧桐墜”,則是進一步點明時令,“一葉落而知秋”。細細的秋風,吹動葉葉梧桐落下,這一切細微的變化,只有凝神若有所思,感到時光難以打發的人,才能體會、觀察得如此精細。所以說,這兩句雖說是細細勾勒景物,但情已暗含其中了。“綠酒初嘗人易醉,一枕小窗濃睡”,寫飲酒初嘗則醉,有“酒不醉人人自醉”的含意。人們常說,心情郁悶時喝酒,一喝就醉,詞中女主人公情況大概亦如此。醉后濃睡,一覺醒來,望窗外已是“紫薇朱槿花殘,斜陽卻照欄干”。她還沒有從郁悶中解脫出來,抬眼又看到殘花,斜陽,怎能不令她更加感傷!眼中景又加深了她的心中情。秋天,是北燕南飛時節,說“雙燕欲歸”則暗含燕能雙歸,人卻不歸的怨情。“銀屏昨夜微寒”,是說進入秋季,夜晚天涼,更深一層的含意則是: 讓她心底生寒的是孤獨,昨夜的微寒令她今夜生畏。至此,我們看到作者用精雕細刻的筆,描寫了秋風、落葉、殘花、斜陽等一系列景物,構成一種冷清,索寞的氛圍和意境,表現了主人公的愁思。整首詞看來是景為情設,情因景生,相互映襯,互為生發,所謂 “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 《人間詞話》 刪稿)。
中國的古典詩歌,不在于 “再現生活”而在于表現感情、心境。以自然景物表現人的內心世界,就成為文學創作具普遍性的技巧之一。經過長期的創作實踐,到唐代,景語的運用有了較大的飛躍。它不僅作為人所活動的環境出現,而且已與詩人的感情融為一體,成為意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宋代詞人把這一技巧的運用推向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一些詞論家們注意到了這一規律并加以概括和總結。況周頤在 《蕙風詞話》 中說:“蓋寫景與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寫景而情在其中。”賀裳在 《皺水軒詞筌》 中說:“凡寫迷離之況者,只須述景,如‘小窗斜日到芭蕉,半床斜月疏鐘后’,不言愁而愁自見。”王國維則把這一技巧提到美學高度去評價:“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人間詞話》)
以上通過對晏殊這首 《清平樂》 的分析,我們已切實體會到了這一點。另外,還有許多宋詞作家在作品中也都成功地運用了這一技巧。如李清照的 《念奴嬌》:“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這是一首抒發離情別緒的詞,其中描寫的景物與女主人公的心情恰好相輔相成,宛轉生發。詞中直接寫心情的只有一句:“別是閑滋味”,而作者在點出這種心情之前,早已通過對景物的鋪敘,把離情別緒烘托出來。此外,如朱服的 《漁家傲·小雨廉纖風細細》、錢惟演的 《木蘭花·城上風光》、柳永的 《玉蝴蝶·望處雨收云斷》 等等,都出色地運用了這一技巧,吳衡照《蓮子居詞話》 指出:“言情之詞,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婉流美之致”。可見,運用這一技巧,其效果是可以使抽象的心態 “物化”成豐美的詞境,體現出詞在抒情方面 “深”與“婉”的特質。
上一篇:寫景類·通首寫景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寫景類·善狀景物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