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類·前拈拈連式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 因眼前之物象情事而追及以往者謂之“前拈格”。(《詹安泰詞學論稿》 第七章)
【詞例】
江 城 子
秦 觀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解析】前拈拈連式是由眼前的物象情事而追及往昔的情形,它在時間上具有明顯的逆溯性,而在物象上又往往由實入虛,虛實結合,具有延展時空的特點。因而在藝術效果上,這種修辭方式能擴展詞的意境,豐厚作品的內容,平添詞的情趣和韻味。五代韋莊閨怨詞 《浣溪沙·夜夜相思》 前結“想君思我錦衾寒”由目下的“錦衾寒”進而想到分別前的同歡共枕; 北宋劉一止 《雪月交光·正五云飛仗》 描寫“千里無塵,地連天迥”、“路迷江樹”的雪月景觀,其中“故國煙深,想溪樹何處?”由眼前如迷似霧的“煙深”景象追想原來的“溪樹”,都使用了前拈格。
秦觀的 《江城子》 更為典型。這首抒寫離愁別恨的懷人詞,其整體構思都受前拈格的影響,上片敘事寫景,睹物思人,更是兩次采用前拈格。開頭“西城楊柳弄春柔”乃眼前實景,作者以此點明本事發(fā)生地,描繪具體的物象,交待季節(jié)。正是眼前的物象引起了主人公對往事的回憶,牽動詞人的一腔憂愁。即所謂“動離憂,淚難收”。其下“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乃作者追想,由實入虛,虛實融合,因為正是眼前這些在春風中舞弄柔姿的“楊柳”,曾經是昔日與戀人拴系歸舟的地方。這樣,作者就運用前拈格的形式揭示了見柳傷情的原因。將今日所見與昔日之情景疊合一起,使人想象到當日主人公與情侶分別的情形,從而開擴了詞境。其下“碧野朱橋當日事”亦是前拈格,“碧野”、“朱橋”皆為眼前實景,但同時也是引起主人公追憶往事的媒介,它具有今昔疊合的特點,暗含昔日歡會與離別,與目下的孤寂悲傷形成對比,既是寫實,又是寫虛,從而增強了含蓄性。前結“人不見,水空流”,又完全回到目下的現(xiàn)實中來。這樣,上片兩次前拈格的使用,不僅開擴了詞境,豐富了詞意,增強了藝術感染力,而且還造成了結構布局上的起伏,以實起,以實結,中間虛實并寫,時空展延。而下片正是在此基礎上進行議論感慨。詞人嘆惋,美好的春光不會為年輕的人們多作停留,無窮無盡的離別之恨,何時才能罷休?盼望心中人歸來,我登上了高樓,而滿天的飛絮和遍地的落花,更使悲傷壓上了心頭。目前春江里的水,即使全都變成我的眼淚,恐怕也難以流盡我心中的悲愁。這樣,作者以議論、敘述,配之以大膽的想象和極度的夸張,寫出了離恨的綿延和思念的深切。由于上片使用了前拈格,不僅使下片的抒情顯得貼實而摯著,而且使全詞的構思十分新穎,以今寫昔,今昔比合,時空逆回,以別后思念寫昔日深情,以懷人寫離恨,含蓄婉轉。
另外,象李清照傳頌千古的名作 《聲聲慢》 前結“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換頭“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作者由眼前之“過雁”、“黃花”而追及丈夫在世時鴻雁傳書、賞菊摘花的情景,與現(xiàn)在孤苦凄涼的處境形成對比,從而深刻地表達了對亡夫的痛心思念,也是運用前拈拈連式來增強藝術感染力的極好例證。
上一篇:想象類·奇思妙想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想象類·預拈拈連式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