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類·奇思妙想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依據】真可謂奇思妙想,此是彼對于上帝所上之條陳也。以月有盈缺,歸罪于藥兔、玉蟾、老桂。(梁啟勛 《詞學》 下篇)
【詞例】
水調歌頭
對月 有感
朱敦儒
天宇著垂象,日月共回旋。因何明月,偏被指點古來傳。浪語修成七寶,漫說霓裳九奏,阿姊最嬋娟。憤激書青奏,伏愿聽臣言。詔六丁,驅狡兔,屏癡蟾。移根老桂,種在歷歷白榆邊。深鎖廣寒宮殿,不許姮娥歌舞,按次守星躔。永使無虧缺,長對日團圓。
【解析】 自古以來,有關月亮的傳說不少,什么嫦娥舞月,玉兔搗藥,吳剛斫桂等等,美麗而神奇。根據這些傳說,人們又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也都那樣令人神往,仿佛這些傳說確曾發生過一樣。朱敦儒的這首 《水調歌頭》 也是一首詠月的作品,但卻對各種傳說大加撻伐,不同凡響。
開篇說日月星辰在空中運轉,這本是宇宙間的一種天象,起句平正沉穩,亦有氣派。接下三句,波瀾陡起,“因何……偏被……”這一句式對只有月的古老傳說提出質疑。問之不足,又列舉二說指其荒唐。“七寶”之說,本出 《酉陽雜俎》: “太和中有人游嵩山,見一道人臥叢薄中,因就問之,笑曰:‘君知月乃七寶合成乎?……’。”“霓裳九奏”說源自《龍城錄》: “開元六年八月望夜,明皇與申天師、洪都客作術,臥游月宮,見一宮榜曰: 廣寒清虛之府。……有素娥十余人,皆乘白鸞,舞于廣庭桂樹之下,音樂清麗,歸按其調,作霓裳羽衣之曲。”在此二說之前分別加上“浪語”、“漫說”,指責月的種種傳說都屬無稽之談。既然是游談無根,為什么還要“古來傳”?情轉“憤激”,上奏天帝 (青奏: 書簡之意。青: 指代竹簡,意同“汗青”)。下片便是奏文的內容: 原來作者“憤激”的真正的原因在于,正是這些傳說把月亮弄壞了,不能“長對日團圓”。那兔太狡,那蟾太癡,那桂太老,那姮娥 (嫦娥) 只會歌舞,所以把好端端一輪明月鬧得常常 “虧缺”。對此,他建議天帝命令六丁女神 (道家所尊奉的神) 把兔、蟾趕走,把老桂移到星星的邊上去(“白榆”即星辰的代名詞,《古樂府》: “天上何所有,歷歷種白榆。”),把廣寒宮鎖上,派姮娥按時到各個星上值班 (星躔: 星辰在天運行的度數)。那么月亮就會永遠“無虧缺,長對日團圓” 了。
初讀這篇奏文,會覺荒唐可笑,但結合作者所處的南宋初期社會背景看,就會來景覺得所言大有深意。當時正是秦檜當權之時,奸臣狡吏沆瀣一氣,迫害主戰人士,朝庭所在的杭州,一派歌舞升平,大宋江山岌岌可危。正是這樣一種現實,使宋朝失去了往昔的光彩,拯救之道,在于務除臺上丑類,重整朝綱。從這一角度去讀全詞就會發現本詞實在是一篇寓意深刻的詞作。
一篇嚴肅的作品,寫得如此富有風趣,這得力于全篇的奇思妙想。一般的詠月,都是采用傳說,順著傳說的思路去生發想象。而本篇卻一反常規思維,否定傳說的存在;即使有,那傳說也不是美的,而是丑的。這樣一種逆向思維,產生了奇思妙想,使這古老的傳統題材煥發出新意,于是本詞成為諷刺現實的力作。
上一篇:想象類·后拈拈連式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想象類·前拈拈連式的宋詞藝術技巧|風格|特點|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