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從前讀過一首詩,詩人在贊頌我們偉大祖國年青一代美好的心靈時,說他們心中“都是一片桂林山水”。讀這詩時,我還沒有到過那充滿詩情畫意的地方,所以還不大能體味這詩句所要表達的意境。最近到桂林走了一趟,乘便瀏覽了當地風光,聯想起這匠心獨運的詩句,總算對它有了進一步的理解。
桂林山水,確實很美。它秀麗、清新,美麗不膩,媚而脫俗。用這客觀世界動人的姿容,去形容人們心中的美好境界,真是韻味無窮。
到過桂林,特別是游過它的巖洞,你是不能不驚嘆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桂林風光就像是一幅幅超塵絕俗的山水畫,那兒的巖洞則像是一個個瑰麗多采的童話世界。據說這些巖洞,是因為具有很強溶解力的地下水,在石灰巖的裂縫中不斷滲透、溶蝕,使巖縫不斷擴大而形成的。桂林一地,最膾炙人口的巖洞是七星巖,近年又發現了猶有過之的蘆笛巖。這兩個美不勝收的巖洞蜿蜒數里之長,里面的石鐘乳和拔地而起的石筍雜然紛陳,百態千姿,在燈光的輝映下,色彩斑斕,絢麗詭奇,令人目不暇接,恍如置身在美麗的童話世界之中。疊彩山上那個雖則不大,但卻委婉有致的巖洞,也是十分美妙的。可惜我此刻并不是在寫游記,否則一定會把那“碧蓮玉筍世界”里的奇觀,一五一十地給你說個痛快。
是的,也許有點掃興,我在這里只想說說自己徜徉在那幻境般的天地之際,所生發出來的一點點感想罷了。——千百年來,無數游人被巖洞中的景色迷住了。光怪陸離的石鐘乳和石筍,在巖洞中形成了變化無窮的諸般形狀:如珊瑚,如翡翠,如象牙,如寶石;如綾羅帳幔,如瓜果蔬菜,如飛禽走獸……這一切,使許許多多游客大開眼界,驚羨不已,因此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寫了詩詞歌賦,贊而頌之,刻在洞壁之上,以期與名山同壽;泛觀那些壁上詩文,自然不無情文并茂的佳構,但更多的是述游紀興的浮淺之作,濫調陳詞,實在并無多大意思。
游巖洞,使我不禁想起了徐霞客。徐霞客是我國明代的大旅行家和大地理學家。他自少鄙棄功名,以探索大自然的奧秘為終生職志,用了自己一生中的大部分時光——整整二十八年,跋山涉水,浪跡天涯,主要靠徒步游歷了十六個省份,從他老家江蘇出發,向北到過北京附近的盤山和山西的五臺山、恒山;向南到過福建以及廣東的羅浮山。年過半百以后,他還用了連續四年時間,迢迢萬里,遍游浙、贛、湘、桂、黔、滇各省,然后才東歸從事著述。他在漫長的旅途中,經常在渺無人煙的山林川澤之間,登危崖,攀絕壁,闖洪流,探洞穴,露宿風餐,出生入死;往往日行百余里,棲身于荒山草莽之際,還要燃起枯枝照明,把日間的見聞和考察所得,記錄下來。一部數十萬字文采斐然的《徐霞客游記》,就是后人把他散佚不全的遺稿搜集編刊而成的。這游記,是徐霞客對偉大祖國充滿愛情的贊歌,又是一部光輝的地理學文獻。當年這個連最簡單粗陋的測量儀器也沒有的天涯行客,竟成了世界上的石灰巖地貌考察的先驅,竟糾正了過去的圖經志籍中以訛傳訛、認為岷江是長江的上源這一歷史性錯誤,正確地指出了金沙江才是長江的上源;竟弄清了前人從未弄清的廣西紅水河上游北盤江和南盤江的發源地;竟查明了怒江、瀾滄江、紅河三江分流入海,否定了前人的錯誤說法;竟對云南騰沖的休火山群進行了深刻的科學研究,詳盡地記載了火山噴發及其引起的種種地質現象,為地理學作出了出色的貢獻……徐霞客一生的經歷使我們看到:人的能量得到充分發揮的時候,其成就竟可以達到多么光輝的高度!
多少年前,作為《徐霞客游記》的少年讀者,對徐霞客這位“不計年,不計程,旅泊棲巖,游行無礙”的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我是十分向往的。幾十年光陰,業已匆匆過去,那游記中的許許多多撼人心魄的記敘,大都不復記憶了,但是有兩個地方,一直不曾忘懷:一個地方是徐霞客晚年遠赴西南的時候,遇見一個名叫靜聞的和尚,靜聞有志于遠赴云南雞足山,愿與徐霞客結伴同行。兩人在途中結為知己。在廣西旅游時,靜聞不幸病故,徐霞客十分悲傷,決心依照靜聞生前的囑咐,將他的骸骨背負到雞足山安葬。另一個地方講及徐霞客五十二歲時,到了湖南,要游上清潭和麻葉洞,當地人對他說,這兩個洞穴居住著“神龍”,不但難以進去,而且誰也不敢進去。徐霞客的反應是怎樣的呢?他在日記中是這樣寫的:“予聞之益喜甚。”這寥寥六個字,一直銘記在我的心懷。他不是知難而退,而是知難而進;他不是聞險則憂,而是聞險則“益喜甚”,這是何等感人的英雄氣概!后來,他果然在無人作伴的情況下,克服了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伏水進洞,征服了那所謂“神龍”蟄伏的洞穴……
關于徐霞客的這兩件軼事在記憶中歷久猶新,是因為他的一顆對別人和對事業的赤誠之心著實打動了我。徐霞客就是這樣一個人:不憚煩難,不避艱險,對別人負責到底,對事業堅貞不渝。這種高貴的品格,在他的一生中是無時不體現出來的。
當我踏著徐霞客當年的足跡,瀏覽著那奇異的巖溶景觀的時候,心中不時翻騰起關于《徐霞客游記》的所余無多的記憶來,設想著那矍鑠老叟,偕同一僧一仆,怎樣手持松明,在洞穴中蟻行前進,撫摸著濕粘粘的石鐘乳,微笑著,贊嘆著……啊,那是一幅多么動人的圖景呀!要是能在這“峭峰離立,分行競穎”的地方,發現哪怕是一點點徐霞客的遺跡,那也該多有意思呀!
想不到,這個愿望居然在我到陽朔游覽那個名為龍洞的巖洞時實現了。——在龍洞口石壁上眾多題刻之中,有一塊正文上刻有“洞開八口,曲折通暢”八個大字,字字如碗口大小,字體端正,筆氣平和。仔細看去,署名的竟赫然是我在旅途中不時念及的徐霞客。讀過《徐霞客游記》的人都知道,游記的作者是完全無愧于被稱為才華橫溢的詩人和散文家的,但是這位巨匠在龍洞的石壁上留下的,既不是詩詞,也不是歌賦;他既不描繪巖洞的諸般美態,也不炫耀自己的文采風流。這八個大字,是這樣的顯淺、簡明、通俗,委實平易得不能再平易了!它絲毫也不矯揉造作,只是老老實實地給別人講明這個巖洞的基本結構:它有八個出口,雖然很迂回曲折,但畢竟暢通無阻。徐霞客在壁上鑿下這八個大字,看來無非是給后來的游覽者以尋幽探勝之便罷了!他熱愛祖國的山川風物,也希望別人熱愛祖國的山川風物;他熱中于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也希望別人熱中于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他窮畢生之力遍游祖國名山大川的目的,全在于告訴人們祖國是多么的美好妖嬈,讓人們都熱愛它,了解它,衛護它。龍洞石壁上的八個大字,不是正好體現了徐霞客的這種蕩蕩心跡么?它之所以使我怦然心動,理由僅在于此。我從這簡樸不過的八個大字中,看見了徐霞客對別人和對事業的一片赤誠之心。正是這樣的一顆赤心,使他面臨如此瑰麗的境界的時候,也不耽于述游紀興,不屑于附庸風雅;一心想著的也是別人,一心想著的也是事業。那八個大字,以它的平凡與真摯,顯示了它的高貴與莊嚴,橫掃了那蒸騰于石壁之間的腐儒之輩的俗氣。我想,這就是美了,這就是那位一生以山野為家的古人有如流水行云的磊落襟懷了。我想,把自己的全身心奉獻于事業的徐霞客,心中也分明是有一片桂林山水的。
當然,比之過去,今天的桂林山水不知要美多少倍了!比之古人,我們的精神世界也不知要豐富多少倍了!但是猶如古樸的山水畫有時還可以擺在我們的廳堂供鑒賞那樣,徐霞客那優美如同桂林山水的一片赤誠之心,難道不是還很值得我們稱道的么!
1978年3月
(1978年廣東人民出版社《當你還是一朵花》)
賞析隨筆這種文體在散文大家族中可以說是最輕松而“隨便”的,它無拘無束,任作者思緒浮想漫游,以盡興為能事。當然,這里說的“隨便”不等于“隨心所欲”。其思路仍然有著既定方向和旨歸的。就如這篇《山水篇》,作者以記游桂林山水為題材,其題旨是圍繞徐霞客的事跡與心跡而構思的。
題目為《山水篇》,貌似廣博,但細讀內容卻思緒集中,文理井然。開頭用“都是一片桂林山水”的詩句打開思路,由遠而近,直到身入桂林尋幽探勝。
文章記游桂林山水并不泛游浮記,而是集中敘寫巖洞奇觀。寫巖洞又不以自然景觀描寫為能事,而是以游賞觀感為重點。寫觀感很自然地聯系到徐霞客了——因這里有這位偉大的旅行家和地理學家的題刻遺跡——這是全文的核心所在。
寫徐霞客又不是平平介紹,文章從徐霞客的生平業績談起,最后將筆觸落到他的人品與精神上,盡情抒寫了徐霞客心中那“一片桂林山水”般的崇高思想境界。
對徐霞客“高貴品格”的抒寫,作者是通過陽朔龍洞的記游作了淋漓盡致的闡發。當年徐霞客曾游此龍洞,特別對其巖洞作了詳細考察,并在洞口刻下了“洞開八口,曲折通暢”八個大字,至今赫然入目。作者就從這八個大字中尋幽探微,窺見了徐霞客那顆無限熱愛祖國山河的高貴精神。如文章所說:“他窮畢生之力遍游祖國名山大川的目的,全在于告訴人們祖國是多么的美好妖嬈,讓人們都熱愛它,了解它,衛護它。”正是這八個簡樸不過的大字,讓我們“看見了徐霞客對別人和對事業的一片赤誠之心。”
隨筆的美,就美在這幽婉回環的入勝抒寫之中。
上一篇:《吃酒》原文|賞析
下一篇:《母親的手》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