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志傳》簡介|鑒賞
明代白話長篇歷史小說。即《南宋志傳》和《北宋志傳》。現存較早的版本有三種: (一)明萬歷年間建陽余氏三臺館本,書為兩個《志傳》合刊,二十卷,不標回數,書名《全像按鑒演義南北兩宋志傳》。 《南宋志傳》題“陳繼儒編次”, 《北宋志傳》不題撰人。 (二)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繡谷唐氏世德堂本,兩個《志傳》分刊,各十卷五十回,書名分別為《新刊出像補訂參采史鑒南宋志傳通俗演義題評》和《新刊出像補訂參采史鑒北宋志傳通俗演義題評》。書題“姑孰陳氏尺蠖齋評釋”,“繡谷唐氏世德堂校訂”。(三)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金閶葉崐池刊玉茗堂批點本, 《南宋》與《北宋》合刊,各十卷五十回,書名《新刻玉茗堂批點繡像南北宋傳》。書題“研石山樵訂正”, “織里畸人校閱”。從以上三種版本情況來看, 《南宋志傳》的作者無疑是陳繼儒,而《北宋志傳》的作者不能因三臺館刊本的“序”里指到“大本先生”(有人認為“大本”系“大木”之誤),便判斷出于熊大木手筆,似有待進一步探索。關于版本,在清代中后期還有致和堂、經綸堂、務本堂等多種翻刻本。
《南宋志傳》原是《南北宋志傳》的前半部,自“石敬塘發兵征蜀”寫起,至“曹彬誓眾定江南”結束,主要演宋太祖趙匡胤故事。所演故事與書名甚不合,故孫楷第先生曾疑為“《南宋傳》,本名《宋傳》, 《北宋傳》本名《宋傳續集》”, (《中國通俗小說書目》)。 《北宋志傳》系《南北宋志傳》后半部,主要演楊家將故事。由于前半部同后半部的內容截然不同,書商多分刻成《南宋志傳》和《北宋志傳》。到了清咸豐年間,又有書商刊刻成三種,題為《南宋志小飛龍傳》 (五十回)、 《北宋志楊家將傳》 (三十一回)、《北宋志天門陣演義十二寡婦征西》 (十九回)。從書的自身價值及其對后世的影響, 《南宋志傳》遠不如《北宋志傳》。
《北宋志傳》和《楊家府演義》,雖然同樣是敷衍楊家將故事,兩書有不少的差異,最顯著的是前者只講楊業、楊六郎、楊宗保三代,而后者延伸到楊文廣、楊懷玉五代。各書的開卷也不同:前者用一段七言古風長句來概括全書,轉入正文便從漢主劉鈞寫起,前八回完全說的是“呼家將”,其后又描述了與楊家將無關的人物和情節,如高懷德事跡,趙譜辭官,曹彬征遼等。后者為一首短詩,接著寫宋太祖出身、登基、征伐北漢,引出楊業抗宋、降宋、保宋,在同遼軍交戰時殉國。另外,前者標明“按鑒參補”,就是據正史填加歷史編年,寫出所敘故事發生的年代。如一至五回列出回目后,注明“宋太祖開寶八年乙亥歲起,至宋太宗改元太平興國元年丙子歲止,凡二年”。再看體例,后者保留著宋元話本的痕跡,按“則”不按“回”;而前者順應了自明代中葉盛行起來的風氣,改成了上下句對仗的回目。如后者卷一第八則的回目是“令公狼牙谷死節”,前者經過編撰者的加工修飾后,第十八回則是“呼延贊大戰遼兵,李陵碑楊業死節”;后者卷五第二則的回目是“穆桂英擒六郎”,前者第三十五回便成“孟良盜走白驥馬,宗保佳遇穆桂英”。關于作品的思想性, 《北宋志傳》也不如《楊家府演義》。《楊家府演義》痛責大遼貴族頻起邊患,進兵中原的罪惡行徑;而《北宋志傳》卻把宋、遼之間的大規模沖突,說成是宋首先發難,在征服后漢后乘勢“伐遼”,謀求“千載一時之功”,結果受挫,遼軍借此銳氣“伐宋”。這樣使戰爭的性質起了變化,大大削弱了作品的思想性。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 《楊家府演義》寫楊業降宋是迫于漢主之命,但提出不受大宋之職、不聽宣召、所統斬殺不必請旨的三個條件;而《北宋志傳》則因劉鈞聽信讒言,楊業先于漢主歸順宋朝,其忠義何在呢?再如寫佘太君,《楊家府演義》寫她在同宋軍的戰斗中,手持白令旗叱咤疆場,箭射仁美,刀砍洪氏兄弟,絆倒黨進,大敗宋軍;而《北宋志傳》中的佘太君十分軟弱,不去戰場效忠漢主,反在內室勸說其夫降宋,甚至說“棄河東而歸順大朝”,有利于自身的進退,可以“上酬平生之志,下立金石之名”,暴露了私心,與《楊家府演義》中的佘太君判若兩個人。另外, 《北宋志傳》演述到楊門三代,刪去了楊懷玉舉家上山,不再“入朝受職”這一進步色采很濃的情節,有損于作品的光輝,誠為可惜。
《北宋志傳》和《楊家府演義》雖有不少差別,但兩書的基本情節接近或相同,都是后世研究楊家將戲曲題材衍變的重要資料。從現存傳統的楊家將戲曲來看,大都直接或間接、全部或部分取材于這兩部小說,可見它們對戲曲影響之大了。
上一篇:《世無匹》簡介|鑒賞
下一篇:《九命奇冤》簡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