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中山經·中山七經》鑒賞
中次七經苦山之首,曰休與之山。其上有石焉,名曰帝臺之棋①,五色而文,其狀如鶉卵。帝臺之石,所以禱百神者也,服之不蠱。有草焉,其狀如蓍②,赤葉而本叢生,名曰夙條③,可以為簳④。
東三百里,曰鼓鐘之山,帝臺之所以觴百神也。有草焉,方莖而黃華,員葉而三成,其名曰焉酸⑤,可以為毒。其上多礪,其下多砥。
又東二百里,曰姑媱之山⑥。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⑦,化為䔄草⑧,其葉胥成,其華黃,其實如菟丘⑨,服之媚于人。
又東二十里,曰苦山。有獸焉,名曰山膏⑩,其狀如逐⑪,赤若丹火,善詈。其上有木焉,名曰黃棘,黃華而員葉,服之不字。有草焉,員葉而無莖,赤華而不實,名曰無條⑫,服之不癭。
又東二十七里,曰堵山。神天愚⑬居之,是多怪風雨。其上有木焉,名曰天楄⑭,方莖而葵狀,服者不㖶⑮。
又東五十二里,曰放皋之山。明水出焉,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蒼玉。有木焉,其葉如槐,黃華而不實,其名曰蒙木,服之不惑。有獸焉,其狀如蜂,枝尾而反舌,善呼,其名曰文文⑯。
又東五十七里,曰大苦之山,多㻬琈之玉,多麋玉⑰。有草焉,其狀葉如榆,方莖而蒼傷,其名曰牛傷⑱,其根蒼文,服者不厥⑲,可以御兵。其陽狂水出焉,西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三足龜⑳,食者無大疾,可以已腫。
〔注釋〕①帝臺之棋:帝臺是先夏時期部落聯盟首領或古國帝王,疑即帝禹。帝臺之棋即帝臺用休與山出產的石材制作的棋子。②蓍(shī):即蓍草,俗稱鋸齒草、蚰蜒草,多年生直立草本,夏秋開白花,可入藥。古代筮法用蓍草的莖占卦,因此蓍字亦常代指占卦,《易經》六十四卦即由55根蓍草演繹而成(其中6根蓍草用作記錄卦符)。③夙條:一種叢生灌木。④簳(gǎn):小竹,可作箭桿,亦代指箭。⑤焉酸:或作烏酸,疑即烏蘝梅,開黃花,味酸,全草可入藥,解毒,外敷可治蛇蟲咬傷。⑥姑媱之山:媱,游樂、嬉戲,舞蹈時曲肩行貌。⑦女尸:由于姑媱山與鐘鼓山相鄰,因此姑媱山的帝女女尸與鐘鼓山的帝臺,或許有著某種親近關系;或謂女尸即赤帝之女瑤姬,但是瑤姬葬于巫山,與姑媱山相距甚遠。⑧䔄(yáo)草:荒夫草。⑨菟丘:菟絲,又稱金絲藤,一年生纏繞寄生草本,種子細小,可入藥,主治腎虛、遺精、腰膝酸痛,有補腎、明目、安胎之效。⑩山膏:紅毛類人猿,亦即山都、山臊、梟陽之類(均屬于直立猿或直立人),或謂金絲猴、狒狒。⑪逐:追逐,用以描述山膏的習性;或謂逐即豚字。⑫無條:西山一經皋塗山亦記有無條,與此處無條的形貌功效均不同。 ⑬神天愚:堵山的山神或圖騰神。⑭天楄:楄音偏(piān),又音鞭(biān)。⑮㖶:即噎。⑯文文:蜂鳥類,或謂蜥蜴。⑰麋玉:麋通眉,麋玉即眉玉,亦即畫眉石。⑱牛傷:傷即刺;牛傷疑即牛奶子(亦稱羊奶子),落葉灌木,多刺而易傷牛羊,紅色果實,可食,也可釀酒和入藥。由于牛傷長著蒼色的硬刺,因此經常用于構筑防御工事。⑲厥:逆氣昏厥。⑳三足龜:前肢發達、尾巴發達的龜類,看起來像是三只足。
又東七十里,曰半石之山,其上有草焉,生而秀,其高丈余,赤葉赤華,華而不實,其名曰嘉榮,服之者不霆①。來需之水出于其陽,而西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鯩魚②,黑文,其狀如鮒,食者不睡。合水出于其陰,而北流注于洛;多鰧魚③,狀如鱖④,居逵⑤,蒼文赤尾,食者不癰,可以為瘺。
又東五十里,曰少室之山,百草木成囷⑥。其上有木焉,其名曰帝休,葉狀如楊,其枝五衢,黃華黑實,服之不怒。其上多玉,其下多鐵。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䱱魚,狀如盩蜼⑦而長距,足白而對,食者無蠱疾,可以御兵。
又東三十里,曰泰室之山,其上有木焉,葉狀如梨而赤理,其名曰栯木⑧,服者不妒。有草焉,其狀如,白華黑實,澤如蘡薁⑨,其名曰䔄草⑩,服之不昧。上多美石。
又北三十里,曰講山,其上多玉,多柘,多柏。有木焉,名曰帝屋⑪,葉狀如椒,反傷赤實,可以御兇。
又北三十里,曰嬰梁之山,上多蒼玉,錞于玄石。
又東三十里,曰浮戲之山。有木焉,葉狀如樗而赤實,名曰亢木,食之不蠱。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東有谷,因名曰蛇谷,上多少辛。
又東四十里,曰少陘之山⑫。有草焉,名曰草⑬,葉狀如葵,而赤莖白華,實如蘡薁,食之不愚。器難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役水。
又東南十里,曰太山。有草焉,名曰梨,其葉狀如荻而赤華,可以已疽。太水出于其陽,而東南流注于役水。承水出于其陰,而東北流注于役。
又東二十里,曰末山,上多赤金。末水出焉,北流注于役。
又東二十五里,曰役山,上多白金,多鐵。役水出焉,北注于河。
又東三十五里,曰敏山。上有木焉,其狀如荊,白華而赤實,名曰葪柏⑭,服者不寒。其陽多㻬琈之玉。
又東三十里,曰大騩之山,其陰多鐵、美玉、青堊。有草焉,其狀如蓍而毛,青華而白實,其名曰⑮,服之不夭,可以為腹病。
凡苦山之首,自休與之山至于大騩之山,凡十有九山,千一百八十四里。其十六神者,皆豕身而人面,其祠:毛牷用一羊羞,嬰用一藻玉瘞。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嬰以吉玉,其神狀皆人面而三首。其余屬皆豕身人面也。
〔注釋〕①服之者不霆:或作服之者不畏霆;不霆意思是不發怒,不畏霆意思是不怕霹雷。②鯩(lún)魚:黑色花紋的鯽魚或蝦蟆。③鰧(téng)魚:又名瞻星魚,體粗壯,口大眼小,棲息淺海底層,喜半埋入沙中。④鱖:鱖音貴(guì),又稱桂魚、鯚花魚,體側扁,鱗細小,性兇猛,食魚蝦;又音決(jué),俗稱魚婢、妾魚,樣子像體型小的鯽魚,其習性喜三條魚同游,一魚在前,二魚在后如婢妾。⑤逵:通常指四通八達的道路,此處指鰧魚在水下泥土中的穴道。⑥囷(qún):圓形谷倉,可有效防雨。⑦盩蜼:盩音州(zhōu),山曲;又音抽(chōu),同抽;蜼音偉(wěi),獼猴。䱱魚已見于北山三經的龍侯山,即大鯢。⑧栯木:栯音育(yù),又音有(yǒu);栯李即郁李,果可食,種子可入藥。⑨蘡薁(yīngào):山野葡萄。⑩䔄草:此處太室山䔄草與姑媱山䔄草,名相同而形貌功效不同。⑪帝屋:帝屋樹有倒鉤刺,可作籬笆墻。⑫少陘(xíng)之山:陘,山脈中斷的地方。⑬草:音岡(gāng)。⑭葪柏:葪同薊,又名白術,多年生直立草本,莖葉有刺和白色軟毛,可食亦可入藥。⑮(láng):葉有細毛,蓈毒藥名。
【鑒賞】《中山七經》即中部山區第七條山脈的考察記錄,共記述有19座山,11條河流,13處地望,19處礦物,22處植物,7處動物,當地居民供奉人面三首和豕身人面圖騰神。
休與山的帝臺之棋,是中國記述棋類活動的最早文字之一。制作帝臺之棋的石材又稱為帝臺之石,被用于祈禱百神,并作為護身符。棋類游戲起源甚早,種類也很多,至今在中國仍然廣泛流傳的主要有圍棋和象棋。圍棋相傳是帝堯為了教育其子丹朱而發明的,在民間故事里丹朱又名丹珠、單珠,還真有一點彩色棋子的意思。象棋起源說法較多,元代高僧念常《佛祖歷代通載》稱:“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將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宋晁補之《廣象戲格·序》稱:“象戲兵戲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其他尚有武王伐紂時作、戰國時作、北周武帝作等說。
第2節的鼓鐘山是帝臺宴請百神或四方貴賓的地方,屆時鐘鼓齊鳴,主賓舉杯暢飲。中國河南舞陽曾出土一批8000年前的骨笛,浙江余姚出土有7000年前的塤,其他出土先夏樂器尚有陶號角、骨哨、陶哨、陶號、陶哨鈴、四孔器、陶響器、龜響器、陶鐘、石磬、陶鼓、木皮鼓等,說明中國人在先夏時期已經有著豐富的歌舞和音樂活動。
從帝臺的身份和活動來看,他是先夏時期有相當影響力的部落聯盟首領或古國帝王,但是在《山海經》之外的其他古籍里卻沒有關于帝臺的記載。類似的情況還有帝俊,《山海經》(主要是《大荒四經》)記述有許多帝俊的事跡,而其他古籍里卻沒有關于帝俊的記載,或者沒有明確提及帝俊。由于帝俊的事跡與帝舜存在著大量的相同內容,因此學術界普遍認為帝俊實際上就是帝舜。從這個角度來說,帝臺也可能另有所指,他很可能就是帝禹的別稱。這種情況也發生在殷商族群上,其既稱之為殷,又稱之為商。其中,“殷”主要為他稱,體現的是其他族群(主要是周族人)對該族群的認識或評判;“商”主要用于自稱,得名于該族群的商業活動和天文觀測活動(用商星定季節,商星即心宿二,俗稱大火,“七月流火”意思是農歷七月大火星開始遠去,標志著夏天結束了,秋冬開始了)。順便指出,有人把美洲土著“印第安”人,解釋為彼此相互問候“殷地安”,意思是殷人東渡到美洲后,見面總要詢問故鄉是否安好。其實,這種解釋是不能成立的,因為“殷”主要是周族人對商族人的稱呼,商族人自己更多的是自稱為“商”的,例如《尚書·商書》、《詩經·商頌》。
第3節中姑媱山的帝女女尸化䔄草的故事,與帝之季女瑤姬化靈芝的故事非常相似。《別賦》注引《高唐賦》(今本無)稱:“我帝之季女,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臺,精魂為草,實曰靈芝。”《文選·高唐賦》注引《襄陽耆舊傳》云:“赤帝女名瑤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陽,故曰巫山之女。楚懷王游于高唐,晝寢,夢見與神遇,自稱巫山之女,王因幸之。遂為置觀于巫山之南,號為朝云。后至襄王時,復游高唐。”通常認為赤帝即炎帝,其實赤帝也可能是蚩尤。
第5節的堵山多怪風雨,當系神天愚所為。稱至高無上的天神為“愚”,顯然具有不敬或調侃的味道。事實上,古人對神有三種態度,一是敬畏歌頌之以祈求神為自己服務,二是訓斥鞭笞之以強迫神為自己服務,三是嘲弄羞辱之以刺激神為自己服務。道理很簡單,神是人創造出來的,當然要為人服務。更準確地說,神是人的大腦思維生命智力系統創造出來的,大腦思維生命智力系統從基因生命智力系統那里取得領導權之后,它既興奮又恐懼,渴望著與外界對話,于是便創造出各式各樣的神,同時也希望自己能擁有操縱大自然的神力。
第6節的放皋山或作效皋山、牧皋山。先夏時期著名部落或人物皋陶,在帝舜時期負責造律立獄;皋陶為青陽氏后裔,封于皋,相傳發明了鼓,《考工記》記有:“皋陶,鼓木也。”有趣的是,中國河南陶寺龍山文化出土有木鼓,系用樹干截斷挖制而成,高100厘米,上口徑43厘米,下口徑57厘米,蒙皮(鱷魚)已朽,鼓身外表在赭紅底色上繪有白、黃、黑、寶石藍等色圖案,時間為公元前2500至公元前1900年間。
第9節的少室山帝休樹的枝杈指著五個方向,其果實有息怒之效,很像是古代的誹謗木。史載帝堯、帝舜時期設有一種民主制度,即在通衢大道路口豎立一木,上有橫木指示不同方向,凡民眾有意見、要求,均可在此宣講,官員或首領要耐著性子洗耳恭聽,其木則稱誹謗木,亦即后世華表雛形。少室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系嵩山山脈主峰之一,主峰玉寨山為嵩山最高峰,海拔1512米。山下有少姨廟,少姨指啟母涂山氏之妹;在當地民間故事中,只說她如何幫助禹撫養啟兒;其實,中國古代有同時娶姐妹的習俗,例如舜娶堯之二女,因此涂山氏姐妹均為禹妻。
第10節中泰室山的䔄草與姑瑤山的䔄草,兩者藥效不同。泰室山因禹妻涂山氏在此化石而得名,今嵩山南麓萬歲峰下有啟母闕、啟母石,石高10米。泰室山又稱太室山,系嵩山山脈主峰,與少室山之間相距10里,以少林河(著名的少林寺以此得名)為界;其中的峻極峰海拔1494米,風光險峻壯麗;其南麓黃蓋峰下建有中岳廟,為歷代帝王祭祀中岳的地方。《五藏山經》雖然沒有明確提及五岳,但是兩者仍然有一定關系,即南岳衡山為《南山經》之首,西岳華山為《西山經》之標志山,北岳恒山在《北山經》之內,東岳泰山在《東山經》之內,中岳嵩山在《中山經》之內,可見五岳乃是從《五藏山經》里各選一岳。
值得注意的是,《中山七經》記述泰室山與少室山之間的距離為“又東三十里”,而今日兩者之間的距離為10里,這就表明《中山七經》的一里實際上相當于今日的0.33里,亦即168米。需要指出的是,此處的距離比例關系,不能簡單地推廣到《五藏山經》其他各條山脈上,但是這種分析方法可以應用到《五藏山經》其他各條山脈上。
《中山七經》所述諸山在今日河南境內的黃河以南、伊水以東、北汝河以北的區域里,其主要山脈即嵩山,嵩山山脈所發源的主要水系有潁河、雙洎河、賈魯河(渦河上游)。古代嵩山又稱崇山,其地(今登封市)又叫崇地,相傳帝堯時期崇地的首領名叫崇伯鯀,鯀治水失敗被殺,禹從鯀的腹中出生(這種神異的出生方式,實際上表明禹是鯀的若干代后裔;類似的還有啟從啟母石中出生的說法,亦表明夏后啟乃是禹的若干代后裔;在神話傳說信息學里,這種現象被稱為時間壓縮律),禹繼續治水并獲成功。
新鄭縣雙洎河(古稱洧水)北側有8000年前的裴里崗文化遺址,面積20000平方米,出土的石器有磨盤、磨棒、鏟、斧、鑿、鐮,鐮與今日鐮刀相似,而刃部有鋸齒。據《禹縣縣志》、《新鄭縣志》及當地民間傳說,這一帶是黃帝活動過的地方,黃帝曾在大鴻山(即大騩山)屯兵,山上有黃帝避暑洞、華蓋童子授黃帝神芝圖、軒轅廟等遺跡,而新鄭相傳即軒轅故里,雙洎河的得名則與黃帝傳位給玄囂、昌意兄弟的故事有關。
上一篇:《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中山經·中山一經》鑒賞
下一篇:《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中山經·中山三經》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