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塘柳色圖
元·朱叔重作
紙本設色
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朱叔重(一作叔中)兼擅詩畫。明朱存理《鐵網珊瑚》說他“每賦一詩,得摹寫之妙,輒肆力繪之”,也就是先詩后畫,將富于形象的詩轉化為生動畫面。但他也看到畫中有詩的這一方面,曾總結出詩畫互用的創(chuàng)作經驗:“王維‘水田’、‘白鷺’,‘夏木’、‘黃鸝’,詩即畫也;李思訓數月、吳道子一日(描繪出嘉陵江三百里景物),工夫學力所到者,畫即詩也。”叔重的《春塘柳色圖》便是融會詩情、畫意、結構、造形,乃成功之作。
春塘柳色圖
畫家首先有感于居高臨下所得的柳塘春景之美,其次豐富了審美想象,終于組織畫面空間,運用相應的藝術手法寫出細節(jié)與整體。由于站得高,坡岸、茅舍、林木聚散、蹊徑紆回,以及湖水蕩漾、溪流環(huán)繞、汀花掩映,盡收眼底,而相互間交織、穿插、或藏或露,更引人入勝,遠非平視者所能看到。正是為了這種種妙處,畫家運用深層次的藝術構思與藝術形式。例如畫面中心大小垂柳向左生發(fā),遮著大磐石,而樹梢之間卻露出幾灣溪流,樹頭復和彼岸一株向右斜出的樹,遙相呼應,從而引向一片湖水,水中一堤更有遠有近,顯得水勢遼闊,得浩渺之趣。對觀者來說,這許許多多的景物,經過聯(lián)結、轉搭、輝映而層層推出,不斷地觸發(fā)、豐富、深化審美欣賞。又如右方上端叢林中,一徑斜出,隨即折向畫外,但在右方下端,它于花草掩映中重新折回,并通往板橋,一人(也可以說畫家自己)正過橋左行,而竹籬茅舍或許就是他的目的地了。如果沿著此人走過的路,我們也能領略春日湖山之美啊!朱叔重巧使形斷意連的手法,大大擴展畫面空間,如與趙令穰(大年)的傳世名跡《湖莊清夏圖》相比,可以看出兩位畫家從俯瞰與平視的不同角度,各盡造形之能,而未可軒輊也。
上一篇:《居起平安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暮云詩意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