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和尚畫語錄》的主要內容,《苦瓜和尚畫語錄》導讀
《苦瓜和尚畫語錄》是中國古代畫論著作。清石濤撰。亦稱作《石濤畫語錄》或 《畫語錄》。此書另一版本 《畫譜》,據石濤手寫本刻印,前有康熙四十九年(1710) 胡琪序,與他本字句略有不同。《昭代叢書》、《知不足齋叢書》、《翠瑯玕館叢書》、《四銅鼓齋論畫集刻》、《清瘦閣讀畫十八種》本、《美術叢書》、《畫論叢刊》、《畫論類編》均收入此書。另有黃蘭波《石濤畫語錄譯解》 本 (1983年)。
石濤,生年有1636、1641、1642諸說,卒年有1705、1710、約1718諸說。清初四大畫僧之一。本姓朱,名若極,小字阿長,明宗室靖江王贊儀的十世孫,明亡后出家為僧,法名原濟,字石濤,別號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順治己酉(1645)其父享嘉被殺,他削發為僧,漫游名山。中年畫名播揚四海,遷居南京,曾兩次被康熙接見。石濤以山水為主,兼工蘭竹,山水畫受梅清影響,多用方折線條和虬結皴法。他不拘宗派,由近及遠,研究歷代山水畫傳統,同時又強調師法造化,主張“搜盡奇峰打草稿”并多次游黃山,創作了許多以黃山為題材的作品。他用筆恣肆豪放,氣勢雄壯,構圖新奇,尤喜截取一角作特寫式描繪。皴法多變,柔中有剛,尤善用墨,多濕筆,能創造出極富變幻的境界。在清代乃至整個中國畫史上,他以獨創的風格和豐富的技巧占有重要地位。傳世作品很多,如《搜盡奇峰打草稿》、《云山圖》、《梅竹圖》、《墨荷圖》、《清湘書畫稿》(均藏故宮博物院)、《潑墨山水》、《淮陽潔秋圖》 (南京博物院藏) 等。
《苦瓜和尚畫語錄》共分18章。即:一畫章、了法章、變法章、尊受章、筆墨章、運腕章、綱缊章、山川章、皴法章、境界章、蹊徑章、林木章、海濤章、四時章、遠塵章、脫俗章、兼字章、資任章。“一畫章”是全書的總綱,“一畫論”是全書的理論支柱。所謂“一畫”,指的是“一畫之法”,最初的繪畫法則。他從哲學的角度談 “一畫”,說 “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即一切繪畫皆從一畫始,一畫之法乃為畫法之源。”立一畫之法者,蓋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生眾法也”。這一思想與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思想一脈相承,又與中國繪畫以筆線為造型手段的特質相關連。“了法章”是以 “一畫之法”的理論為出發點,闡明一切畫法不是死規矩而是隨著“乾旋坤轉”而變化的道理。“變法章”專講古法必須變法,而不能“泥古不化”,提出 “借古開今”、無法之法乃為至法”的著名觀點。他以宇宙變化的道理論述“凡事有經必權,有法必有化”的必然性,說“夫畫,天下變通之大法也”。他針對清初的摹古風,尖銳提出“某家為我用” 而非 “我為某家役” 的號召。他激昂慷慨地說:“我之為我,自有我在。古之須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腸,我自發我之肺腑,揭我之須眉,縱有時觸著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為某家也”。在古畫論中,像石濤這樣強調個性、獨創、這樣激烈批評復古主義的畫家,是不多見的。在其他各章里,石濤闡述了受與識、筆墨與生活、一與萬、筆與墨、主觀感受與山川對象、愚與智、俗與清、繪畫與書法等等的辯證關系,并談及山水畫中的境界、構圖、林木刻畫、海洋與山的描繪、四時景色的變幻、皴法與山石結構、運腕與用筆對表現自然的作用等,并且大多與“一畫”論聯系起來,從而使他的全部主張具有明顯的體系性。
《苦瓜和尚畫語錄》印行后,備受同代人和后人的重視。清人張沅在該書后面的跋中說:“吾觀大滌子論畫,鉤元(玄)抉奧,獨抒胸臆,文乃簡質古峭,莫可端倪。”近代以來,許多畫家反對復古,推崇石濤及其畫論,除研究《苦瓜和尚畫語錄》之外,還廣泛搜求他的題畫詩跋,考證他的身世經歷,編輯他的年譜傳記等。如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在“畫語錄”之外編了《大滌子題畫詩跋》;龐元濟《虛齋名畫錄》編了石濤畫題,俞劍華輯了《石濤題畫集》。近代著名書畫家李瑞清、曾熙、齊白石、張大千、傅抱石等,都是石濤繪畫及其論著的推崇者。俞劍華說:“古今論畫之書甚多,求其識見高超,議論縱橫,筆墨奇肆,思想奔放者,當以此書(指 “畫語錄”)為最”。齊白石《題大滌子畫像》詩云:“下筆誰教泣鬼神,二千余載只斯僧。焚香愿下師生拜,昨夜揮毫夢見君。”葛路《中國古代繪畫理論發展史》(1982年)認為石濤此書對“法與化”、“法與生活”、“物我交融”等問題作了創造性的論述,認為 “變化二字是石濤的藝術主導思想”。伍蠡甫 《中國畫論研究》 (1983年) 一書認為,《苦瓜和尚畫語錄》“是我國繪畫(特別是山水畫)理論史上一部極為重要的著作,也是我國美學的瑰寶。它闡明山水畫藝術的本質、目的、方法以及自然美和藝術美的關系等問題,體系完整,立論精辟。” 葉朗 《中國美學史大綱》 (1985年)認為此書“把宇宙觀和繪畫理論、繪畫技法聯系起來,建立了一個繪畫美學體系……是郭熙《林泉高致》之后最有價值的一部繪畫美學著作。”
對 《苦瓜和尚畫語錄》也有不同的評價。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說“其論變化、境界、蹊徑、林木、四時諸章,說理尚明顯,余俱玄妙之談。”石濤此書確有語言過分馳騁和玄麗的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的理論表述。
參考文獻
- 1. 俞劍華: 《中國畫論類編》。
- 2. 《中國大百科全書·美術卷》。
- 3. 伍蠡甫: 《中國畫論研究》。
上一篇:《花鏡》的主要內容,《花鏡》導讀
下一篇:《荊州萬城堤志》的主要內容,《荊州萬城堤志》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