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荊門: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長江南岸,隔長江與虎牙山對峙,戰國時屬于楚國。海樓:海市蜃樓。
入選理由:
故鄉讓詩人難舍難分,故鄉水竟成了萬里送別的朋友,真是想象優美而奇特的詩篇。
詩詞賞析 李白在蜀中度過了童年和青少年時代,整整20年時光。25歲離開,“仗劍遠游”。這首詩就是出蜀后到達荊門時所寫的開始遠游的感受。首聯說離家鄉已經很遠,到了當年的楚國境內了。兩句在全詩中沒有深意,只敘而已,但“遠”字遙呼著尾聯的“故鄉水”和“萬里”;頷聯寫景壯闊,向來被稱為名句。兩句所寫,有闊大的空間立體感和漫長時間的行進感,寫出了乘船沿江而下,經過無數的山山水水,穿過斷岸千尺、高聳入云的三峽,最后來到“極目楚天舒”的江漢平原,崇山峻嶺一下消失,唯有滾滾奔騰而來的長江氣勢不減,但已變成浩蕩開闊的“大江”的全部景觀;頸聯想象奇特而美妙,將月亮比作天上的一面圓鏡,它還飛落而下,掉進了長江里,其實那只是水中的月影而已。江面上升起濃淡相間的水霧,那真似海市蜃樓出現了。詩人的感覺獨特,這樣表達最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不過想象最奇特的還在尾聯,詩題為《渡荊門送別》,誰給誰送別呢?詩人是送人還是被送?從詩歌的內容來看,根本不能索解。因此唐詩專家沈德潛認為“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唐詩別裁集》)。怎么能隨便刪去“送別”二字呢?原來沈德潛犯了智者之失,二字是絕不能刪的,因為是故鄉水在遠送詩人。長江從蜀中流出,盡管已到萬里之外的荊門,但她還在依依不舍地送別,多可愛的故鄉水呀!將水人格化,賦予她深情,實是詩人的鄉情,是對生活了20年的故鄉難舍之情的轉移。有了這一轉移,詩歌的生命一下就靈動飛騰了。李白早期就是這樣感物,這樣造語的,后來的不凡于是便有根了。
上一篇:《柳宗元·漁翁》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葉紹翁·游園不值》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