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玉
悲哉秋之為氣也!
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憭慄兮,若在遠行;
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泬寥兮,天高而氣清;
寂寥兮,收潦而水清;
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愴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
坎廩兮,貧士失職而志不平;
廓落兮,羈旅而無友生;
惆悵兮,而私自憐。
燕翩翩其辭歸兮,蟬寂漠而無聲。
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雞 啁哳而悲鳴。
獨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
時亹亹而過中兮,蹇淹留而無成。
宋玉:生卒年不詳,楚國人,略晚于屈原,據傳是屈原的學生,生活在戰國末期。除本篇外,他還有《高唐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等文章。憭慄:凄涼。泬寥:空曠。收潦:靜止不動的積水。憯:悲傷。增:層,反復地??矎[:坎坷。廓落:空虛孤獨。友生:朋友。“生”是語助詞。廱廱:雁叫聲。鹍雞:一種像鶴的飛禽。啁哳:聲音細碎而雜亂。亹亹:運行不停。蹇:發語詞。
入選理由:
開創“悲秋”文學的作品;描寫涉及了景物、環境、心理等多個方面,形象鮮明,細膩入微,難怪有人認為中國文學稱得上真正的描寫是從宋玉開始的。
詩詞賞析 《九辯》是一首長詩,是模仿屈原的風格所寫的作品,有些詞句甚至直接來自屈原的作品。因此就其價值而言,是雖長而無益。不過開頭部分描寫秋天,秋景秋色秋聲,尤其是秋意,與人心通感的秋意,卻是屈原作品中完全沒有的。這種新意即本詩的價值所在,而且這新意對后世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此“悲秋”作品形成滾滾洪流。被稱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杜甫的《登高》,就是典型的悲秋詩歌。
《九辯》是抒情較為細膩深刻的作品,它將作者的人生感受,特別是孤獨凄涼的境遇,作了充分的表達,如“薄寒之中人”,“羈旅而無友”等。這些情感都集中在一己之私上,集中在個人的小環境里,與屈原那些關心國家民族命運的“大”作品固然不能比,但從藝術的角度講,表現一己之私、局限于小環境的作品未必就沒有震撼力。中國之所以有數不清的悲秋作品,就是因為詩人、作家們在漫長的古代社會沒有經濟及人格的獨立性,他們的依附性決定了其人生不穩定的走向:奔走京城、奔走他鄉;幕僚、參謀等身份;遭貶、受排擠、丟官;甚至屢試不中,一生終老籬下,形成了人生的基本印跡。因此一旦有此經歷時,心中的憂愁苦悶便需要排遣宣泄。“文學是苦悶的象征”,作品,特別是詩歌,就成了最好的溝通渠道,“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老病有孤舟”,“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燕雁無心,太湖西畔隨云去”,盡是孤獨感傷共鳴的心聲,都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它們都像《九辯》里的情感:真實。真實是動人的前提,《九辯》的動人還有一個寫作上的特點,那就是將景物和諧地融進了抒情之中。秋水秋山,大雁叫聲,蟋蟀夜行,一切都與寂寞凄涼統一,而我們卻讀不到作者刻意將這些安排入詩的痕跡,這就是自然。
上一篇:《屈 原·九歌·國殤》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其一)》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