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民圖
現代·蔣兆和作
紙本設色
縱二○○厘米
橫一二二七厘米
藏中國美術館
“烹一碗苦茶,敬獻于大眾之前”,正如蔣兆和先生所說的那樣,打開畫卷,呈現在世人面前的即是一群流離失所的苦難民眾。這是一幅典型的現實題材的作品,它作于1943年。畫家為我們記錄了抗日戰爭時期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民眾百態:死亡、饑餓、悲傷、無奈、恐懼、麻木、錯亂……他們因為戰爭和窮苦而逃亡,又因為逃亡而愈發地窮苦。
流民圖
畫面中的人物有農民、工人、城市平民和知識分子;有老人,有青壯年,也有孩子,有男人也有女人,每個人的處境和在遭遇災難后的反映又各不相同。畫家的表現手法與魯迅筆下的人物有著某種共通之處,即通過塑造典型形象來展現現實,通過個性來反映共性——苦難:如失去孩子的母親的悲痛絕望,面對饑餓孩子的母親無奈的乞討,背負著孩子艱難前行的母親內心的掙扎;在大人保護下無知幼兒對于轟炸機好奇的張望,饑餓的孩子在面對食物時的復雜而又不加掩飾的心理,稍大一些的孩子已經懂得去體恤和安慰大人;經受了苦難,年老的婦女往往相擁而泣、共述悲傷,或從信仰中求得慰藉,而年老男人往往會將苦楚埋在心里,默默承受;壯年的男子失去了以勞動養家糊口的權利;而知識分子則又會對現狀和出路有多一份的思考。……畫家深入受難地區進行觀察,將親眼目睹的人、事、環境等方方面面的細節真實地記錄下來,從現實中提取出具有典型意義的特征,以求更為集中地反映現實,給人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如,年老婦女特有的三寸金蓮,壯年男子手中的農具,以及各個不同人物的眼神表情,每一個情景似乎都可以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找到,而這種“可怕”的真實感使得這幅畫被當時日軍憲兵勒令禁止展出,可見這件作品與魯迅的言語一般有著令敵人發憷的力量。
作品以橫向的長卷形式展開,既是為了呈現各個典型形象,又像是一行流民從眼前走過,不知是從哪里開始的,也不知道何處是個盡頭。為此,畫家通過前后人物穿插和對處于遠處人物及廢墟的白描簡寫,并略加輔以投影,表現出畫面的空間感。
整件作品以墨筆勾勒,以淡墨、淡赭石和花青色為主基調,這一方面客觀地再現了當時服飾的色彩特征,另一方面也造成畫面灰沉、陰郁的氣氛,縱使人群中偶見的幾點紅也顯得暗淡而全無生氣。
此畫雖然以中國畫傳統的毛筆進行創作,但更多的吸收了西畫素描的表現方法,即通過用染色和皴擦來表現光影效果以突出物象的體積感,同時也保留了傳統的筆墨特征,這與畫家學習過傳統繪畫和西方繪畫,并與徐悲鴻的相識相交不無關系。
上一篇:《秦嶺工地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鄉居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