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
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
貴賤無常價,酬值看花數。
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
上張幄幕庇,旁織笆籬護。
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
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諭: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度:往來。灼灼:花色鮮艷。戔戔五束素:小小的五束白色花。幄幕:帳篷。泥封:用泥土包住花的根部。諭:明白,理解。中人賦:中等人家所交納的租稅。
入選理由:
借買花一事反映社會現實,揭露唐代社會貧富不均的詩篇。
詩詞賞析 白居易早年在長安做官時寫了一組《秦中吟》,共十首,都是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后來他自己也以此為自豪,寫詩說“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自以為接近“正聲”,那標準已是很高,是《詩經》的標準了。詩人自稱是“諷諭詩”,寫作的目的是讓官員注意,讓皇帝注意,注意社會現實,注意民生民情,希望改良政治。
這一首詩雖是反映現實,但題材比較特殊。“買花”生活不是山野鄉間所能有的,只有京城等大城市的官員、有閑而又富裕的階級才知道“欣賞”花的。詩寫買牡丹的人之多,惜花、護花都追求其高價,影響范圍很廣,這倒是當時的社會風氣。白居易的朋友劉禹錫就寫過“惟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的詩篇。不過貴族、有閑階級為花而狂,卻忽略了生活艱難困苦的勞動人民。他們中有很多人連果腹都成問題,哪里還有條件“欣賞”花呢。作者的用意顯然是對貧富不均感慨不滿,所以在結尾處借一個老農來感嘆發言,真是一叢顏色好的牡丹花,要抵十戶中等人家的租稅價值!這一對比之下,一邊是不惜錢財買花的剝削階級,一邊是流著血淚卻還要為交租犯愁的勞苦大眾。這是多么不公平的社會啊!
上一篇:《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其一)》原文注解與賞析
下一篇:《王昌齡·從軍行(其四)》原文注解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