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忠公中西戰記》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不題撰人,四卷二十五回,光緒乙亥年(1899)香港書局石印本,有引首,即“首回緣起”。第四卷為《各國風土始末記》,記英、法、俄、德、日本等國風土人情; 另有《苗子記》、《瑤子記》,記我國苗、瑤族習俗。
小說演述林則徐任欽差大臣,查辦鴉片事件,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全過程。第一回自康熙年間荷蘭染指臺灣,雍正嘉慶年間英國、葡萄牙肇釁澳門寫起,又追溯鴉片輸入之初,康熙年間作為“洋藥”,當時有識之士就力主嚴禁。道光年間清政府設巡船揖拿,因為“時勢敗壞”,貪官如韓副將之流勾結洋商,用巡船私運煙土,以致局面不可收拾。
林則徐到任后,將貪官革職,又封鎖省河,燒毀查獲煙土,于是洋商氣沮,人心大快。林公又下令,不準外國躉船停泊海口,凡貨船夾帶鴉片者一律充公,洋商立刻正法。各國商人依從,獨有英國貨船回國,停止貿易。接著,英國領事義律率五十七家在廣州的洋商離開中國,并招來兵船,與水師提督關天培炮戰。義律兵敗,情愿依從禁煙規定,林公“不肯通融”,拒絕與英國通商。自此兵丁巡邏海口,緝拿私通洋人的奸細船,鴉片禁絕。英人不甘,命伯麥率兵船到來,林公率軍至磨刀洋迎戰,見船即燒,封鎖虎門海口,英軍未能得逞。伯麥見廣東無隙可乘,福建鄧總督也防備嚴密,就向浙江進發,攻占定海。浙江巡撫烏爾茶阿、提督祝廷彪不戰而逃,反奏一本,誣林公闖禍、肇事,圣旨即下,林欽差、鄧總督革職。
從第九回起,演述第一次鴉片戰爭后期情形。兩江總督伊里布任飲差,先至寧波,束手無策。伯麥統帥兵船至天津,向直隸總督琦善開列六條。琦善曲意迎合,到廣州盡撤防營兵丁,向英軍私饋牛酒。不意英軍再度炮擊,提督關天培多次請求琦善發兵,毫無結果,壯烈殉國。琦善雖被革職鎖拿到京,但清軍失機誤事,節節敗退。三元里百姓圍困英軍,廣東義勇、義民奮起抗英,殺英軍大將伯麥,可是靖逆將軍反而率兵彈壓義民。于是英軍長驅直入,定海、寧波、乍浦相繼失陷,有的守將殉難死節,也有提督、大臣屈膝投降,聞風而走。英軍陷寶山,進黃浦,直抵鎮江、南京。清廷驚恐萬狀,英將璞鼎查派人至天津議和,由尹大臣的跟班與英方“草草寫了和約”。英方原只為通商,見和約有賠款割地條款,弄假成真,大喜過望。耆欽差與璞鼎查簽訂南京和約,從此中外通商的局面大變。其間林則徐離了廣東,先是在浙江會辦軍務,又任河工,后竟充軍新疆。
小說最后兩回,寫“和戰余波”。正當和議之時,洋船兩次進攻臺灣,沿海義民將英軍圍住,臺灣總兵達洪阿、道臺姚瑩率軍斬殺詳人,耆欽差恐有礙和議,竟稱兩人“冒功受賞”,請旨查辦。各國頭目愿為調停,但奕將軍不明策略,在廣州焚洋館,殺美國人,使和議更對中國不利。小說結尾,則為 “賢奸結局”,林欽差、達總兵、姚道臺“到底奉旨開復”,誤國將軍、賣國奸臣或伏法,或革職,或治罪。
全書演述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始末,褒揚林則徐、關天培等民族英雄抗擊帝國主義的侵略,揭露清政府在戰爭過程中首鼠兩端、腐敗無能,鞭撻那些貪生怕死,勾結洋人“發鴉片財”、奴顏卑膝的賣國賊,也無情地嘲弄了那些顢頇無知的文臣武將。書前的作者 “自敘”,稱頌林則徐 “破洋艘,焚洋土” 的功績,感嘆林公既去,“洋人又復漸漸滋生”,“不數載而洋人遍于宇內矣”,“假今日復有如林公者,豈能使洋人之如是猖獗乎! 故是書之首,專述洋人之猖撅而嘆我朝之柔懦。”全書主旨明確,洋溢著愛國主義感情。作者充分肯定了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爭,肯定 “義勇”、“義民”的自發的愛國壯舉,贊揚臺灣沿海義民保衛臺灣的愛國行動,痛斥清軍將領 “彈壓” 義民的可恥行徑,正面歌頌了廣大人民可歌可泣的抗英事跡,這在近代小說史上是不多見的。
尤其值得重視的是,作者對這一歷史悲劇作了深刻的反思,以激憤的筆調總結了歷史教訓。全書正是以反思和總結歷史教訓的角度演述鴉片戰爭失敗經過的。作者在“首回緣起”說,“現在租界地面,都是外國人的世界了”,“外國人這種得志,也有個原委的……漸漸而來,其中有許多曲折,這就是原委。”隨著小說情節的展開,作者的這種反思的意味就越來越明顯。例如,帝國主義敲開中國的大門,是“漸漸而來”的,特別是當初鴉片作為 “洋藥”輸入時,沒有引起昏憒的清統治者的重視。鴉片泛濫成災,是 “要錢的貪官,肇出禍來”;禁煙之后,他們又勾結洋商,名為巡邏揖拿,實則用巡船私運煙土。當英帝國主義挑起戰爭時,作者認為:“當年洋人,并不十分利害,都是中國官場自己嚇殺。”象林則徐、關天培那樣的文臣武將太少,貪生怕死“吃飯不管事”的太多,最高統治者畏首畏尾,致使時局敗壞。作者沉痛地說: “可惜中國,只有一個林欽差……若使個個督撫同林欽差一般,今日何至于此!”清統治者對廣大人民的抗英斗爭加以彈壓,視同洪水猛獸,作者也表示憤慨。又如,作者認為,當時廣州的各國商人,有的沒有參與骯臟的鴉片貿易,而當林公被革職之后,清軍將領對洋人沒有區別對待,焚洋館,殺洋商,促使各個帝國主義國家聯合起來。和議之初,琦善之流曲意迎合洋人,把防營兵丁撤走,使英軍長驅直入,導致割地賠款。
總之,作者是從總結歷史教訓和反思的角度,演述整個鴉片戰爭過程的,這正是這部小說最大的特點。且看第十四回廣州三元里義民抗英斗爭情形:
卻說那時廣東省城,危在旦夕,將軍參贊都沒法奈何,只得差廣州首府余保純出城講和,見了義律,義律回復道: “若要講和,須要立刻賠還軍餉六百萬元,煙價還不在其內,香港另外再講,限期五日內交齊銀子!”那時將軍參贊魂也嚇去,便一口答應,立刻在城上豎起白旗。先向商家借了二百萬元,再把藩庫內銀子一并盤出,盡數送到洋船。一面奏了一本,卻不過含糊幾句,只說 “津貼洋人兵費”,煙價、香港兩層也不提起,因此皇上旨準了……咳! 中國時勢敗壞,都是這種逆臣,一味含糊說誑,因此外國人在中國許多無禮,許多得志……
洋兵上岸到處搶奪,廣東百姓恨入骨髓。只因將軍不用廣東人充當兵勇,無可下手。這天,洋兵一千多名從四方炮臺回到泥城,處處虜掠。到了三元里地方,百姓四面哄起,不下四千人,把洋兵圍得鐵桶相似,困在垓心。洋兵拼命沖突,只是無路可逃。這天被百姓打死洋兵二百多人,殺了他的大將伯麥,奪了他的令箭寶勅,槍炮無數。同時一片喊聲,拿鋤頭的,拿棍子的,不下二三萬人……這天義律在后隊,得了信息,趕到三元里來救,又被百姓圍住,頃刻越集越多。洋艘洋兵見頭目被擒,定必擾亂,趁此大殺一場,殺退洋艘,聲威便可大振……不料這幾個沒用的大帥,自己既不肯吃力,百姓們圍住洋兵,他反要帶兵來彈壓百姓,倒把義律救了出去,咳!
這里節錄的,是這部小說中議論較多的一回。先敘清軍將領、地方官吏貪生怕死、屈膝投降的行徑,再寫廣州義民的抗英斗爭,愛憎何其分明! 在演述故事的過程中,作者往往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直接評論一番,或表示感慨,或提出看法。為什么要采用這種 “敘事加評述” 的形式? 作者在書前序言中說得很清楚: 他要力求寫得 “渾如白話,即農工商賈之人,亦一目了然”。
本書前九回,以林則徐禁煙、抗英事跡為主,頌揚他善于用兵,防務布置得宜,令行禁止,抗英堅決,寸步不讓,英勇無畏,還能審時度勢。第九回以后,林公被革職,局勢急轉直下,以至不可收拾。作者在后十六回演述戰爭進程時,處處與前九回進行對比,借以貶斥誤國將軍、賣國奸臣,稱頌林則徐式的人物。例如十一回寫琦善同義律在獅子洋談判,“那琦善得意洋洋,立定主意把香港送了外國人,就此和議。” 豈料清廷因琦善未預先請旨,令其暫緩議和,作者接著寫道:“那時洋將伯麥見和議不成,便下令進兵。這邊急如星火,關提督連夜到省,請琦善發兵。可恨那老奸,還堅定不肯添兵。這年二月初五日,洋船趁風齊進,打破橫檔炮臺,占住虎門炮臺,關提督只帶了手下二三百人拼死血戰,可恨那琦善不發救兵,關提督竟死在槍炮之下。虎門炮臺原是廣東全省要隘,所有大炮三百多尊,前年林欽差所買的西洋大炮二百多尊,都被洋將所得……” 由于琦善的一意孤行,提督關天培殉國,林則徐用心血建成的防御設施也毀于一旦。可見,后十六回雖然沒有林則徐出場,但林則徐無處不在。林則徐既是抗御外侮的榜樣,鼓舞著中華英烈建立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 林則徐又是一面鏡子,照出了誤國者和賣國賊的原形。作者構思的意圖非常明顯; 在林則徐革職前后造成不同的戰爭局面的對比中表現主題,從中汲取歷史教訓,發揚林則徐抗御外侮的精神,使 “林公之勛業傳于后世” (見序文)。應該說,作者的這個創作意圖是值得稱道的。
上一篇:《最近官場秘密史》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
下一篇:《株林野史》小說簡介|劇情介紹|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