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古耜
風鈴
寺廟默然。風鈴
在響。風鈴
丁當響。遠處是山
近處還是山。風鈴
爬越群山。作
黑色夢。夢
之觸角伸展。長出
路。長出
白鳥。長出
羊群。長出
牦牛。長出
大草原。風起
是網。籠罩
這片神秘。寺廟
不見。群山
不見。風鈴
仍在響。風鈴
響丁當
牦牛
牦牛不生在江南不是
杜牧的那一只也沒有
牧童騎在背上吹響
悠悠的牧笛牦牛
只依戀西部依戀
大漠雄風依戀
這草原也有過
溫柔當它看到
氈篷沐浴夕陽的時候也
有過
悲傷當年輕的主人失戀
的時候而當五月當太陽
敲響
銅鑼當格桑開放
如火牦牛便長鬃
飛揚四蹄
狂奔引頸
長吼曠放而
剽悍人們都說
草原是牦牛的
搖籃牦牛是草原的
精靈
惟夫
初讀《褐鷹》,你會感到莫名其妙,全詩五首所表現的皆是西藏高原的神秘氛圍和神奇景觀,它與“褐鷹”毫無關系,詩人為什么要取這樣的標題?再讀《褐鷹》,你會發現詩人匠心不凡,他把西藏與褐鷹聯系在一起,可以讓人通過想象領悟到:處于祖國高原位置的西藏莽莽蒼蒼,原本就是一只褐色的神鷹,從而使詩題有了一種闊大的涵蓋力和妥切而又豐富的象征意義。
《風鈴》和《牦牛》是組詩《褐鷹》中的兩首。它們一寫靜物,一寫動物,各有自己的思想蘊含和藝術追求,頗值得我們靜心一品。
《風鈴》一詩,意在整體地、宏觀地表現西藏這塊土地上存在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神秘色彩和奇異景觀,進而折射詩人對腳下沃土的探幽之心與激賞之情。詩的起首運用靜中有動,以動襯靜的藝術手法,營造出西藏高原遠山近嶺一片靜謐的特有氛圍,給人以空曠遼遠之感。這種感覺因詩的結尾再度出現“風鈴/仍在響。風鈴/響丁當”的句子,而愈加濃郁。“風鈴/爬越群山。作/黑色夢。夢/之觸角伸展。長出/路。長出/白鳥。長出……”在聽覺向視覺的巧妙轉換中,展示出大地和萬物所經歷的由白晝而夜晚、由夜晚而白晝的相互交替,其中路、白鳥、羊群、牦牛等的依次“長出”,從視覺上模擬了夜色逐漸褪盡,草原迎來黎明時的情景。“風起/是網,籠罩/這片神秘。寺廟/不見。群山/不見”,用虛實相間的詩歌語言,描繪了草原上風揚沙塵,蔽遮萬物的神奇景象。它與黎明時草原的明麗、靜寂、秀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如果說《風鈴》一詩較多體現了景物詩的特征,那么《牦牛》一詩則明顯呈示了詠物詩的品格。你看這首詩中的牦牛形象,它全然不象江南的同類那樣,鐘情于茂密的青草和悠揚的牧笛,而是一味依戀著“大漠雄風”與角號長鳴。當然,這并不妨礙它有自己的柔情,自己的悲傷。“而當五月當太陽/敲響/銅鑼當格桑開放/如火”的時候,它便象馳騁的駿馬一般“長鬃/飛揚 四蹄/狂奔 引頸/長吼曠放而/剽悍”。這是在寫牦牛嗎?是,但又不僅僅是。因為在那“精靈”般的牦牛身上,分明投射著西藏民族特有的勇敢、強悍、一往無前的性格與氣質;閃爍著他們熱愛草原、依戀漠風的情感波瀾;映現著他們粗獷而不失溫存,堅韌而充滿同情的心靈世界。這里,牦牛有著顯而易見的象征意義。它使全詩在表現高原生活,反映高原特點方面,具備了更為豐贍的藝術內涵,從而形成了特有的認識價值。
上一篇:柏樺·表達
下一篇:辛郁·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