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德祿
藍天之漫游者,海的戀人,
給我們魚,給我們水,給我們
燃起夜星的,瘋狂的先導,
我們已為沉重的現實閉緊。
自由一如無跡的歌聲,博大
占領萬物,是歡樂之歡樂,
表現了一切而又歸于無有,
我們卻殘留在微末的具形中。
比現實更真的夢,比水
更濕潤的思想,在這里枯萎,
青色的魔,跳躍,從不休止,
路的創造者,無路的旅人。
從你的眼睛看見一切美景,
我們卻因憂郁而更憂郁,
踏在腳下的太陽,未成形的
力量,我們豐富的無有,歌頌:
日以繼夜,那白色的鳥的翱翔,
在知識以外,那山外的群山,
那我們不能擁有的,你已站在中心,
藍天之漫游者,海的戀人!
穆旦
這首詩的主題是對自由的渴望和追求。詩的首尾兩節塑造了一個自由的象征——“藍天之漫游者,海的戀人”,這是詩人人生追求的極致和人格理想的化身。它不但給我們的具體的物質的力量(“給我們魚,給我們水”),而且更重要的是給我們以無形的精神的吸引,使我們也燃燒起不懈追求的熱情(“給我們燃起夜星的,瘋狂的先導”)。詩人從哲學高度概括了這種理想的自由的特質:“博大占領萬物”而又“一如無跡的歌聲”,“表現了一切而又歸于無有”,如“白色的鳥”翱翔,擁有“占領”萬物而又不被萬物所拘囚。這種隨心所欲的自由極致境界與被沉重的現實閉緊的我們(包括詩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詩中,著重描寫了詩人的人格理想與現實心境的對立,正由于“我們已為沉重的現實閉緊”,因此我們難以超越現實與自我,只能“殘留在微末的具形中”而充滿了痛苦感:雖是“路的創造者”,卻又成了“無路的旅人”;雖有“比現實更真的夢,比水更濕潤的思想”,卻只能“在這里枯萎”;雖然似乎“豐富”,實際卻是“無有”;如同一顆被“踏在腳下的太陽”,是一股“未成形的力量”。在這種對比中,表現出詩人渴望突破現實、追求理想而又難以達到的痛苦感與焦灼感。
詩中所抒寫的理想與現實心境的對比,深刻地表現出抒情主人公的二元對立的內心世界:理想偏于人格的自我意識,心境偏于境遇的自我感覺。而在這種對立中,表現出對理想的尋求意識和對現實(包括自我)的批判意識,滲透著詩人的人格力量對現實境遇的否定性思緒。從全詩的情感基調來看,在深刻的反思與批判中流露出向上追求的力感,因而詩的格調深沉而不至于消沉,情緒堅定而又不失于輕揚,顯示出穆旦詩歌深厚凝重的特點。
這首詩在藝術上主要采用了對比手法和物化手法。理想的無羈無束與現實人生的“閉緊”“沉重”,“路的創造者”與“無路的旅人”、“豐富”和“無用”都形成了鮮明強烈的反差,這種反差的距離越大,越顯示出現實的悖于情理與不合理性。同時,詩人又把理想與心境物象化,用“青色的魔,跳躍,永不休止”喻內心世界的激烈動蕩,以“白色的鳥的翱翔”喻理想的超脫自在,使抽象無形的內心情緒與追求都被賦于生動的形象,充滿了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洪素麗·海
下一篇:(法國)馬拉美·海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