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注釋】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縣西南。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東北。源自四川廬山,流經樂山匯入岷江。發:出發。清溪:即清溪驛,屬四川犍為,在峨眉山附近。渝州:指重慶。
【鑒賞導示】
這首詩是作者于開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的詩作。詩中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前人對本詩疊用五個地名而不顯得堆砌呆板評價很高,這是這首詩的一個顯著的獨特處。
【鑒賞】
這首詩是李白年輕時初離蜀地時的作品,意境清朗秀美,風致自然天成。為李白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首句從“峨眉山月”寫起,通過寫景點明了遠游的時令是秋天。“半輪秋”是“秋半輪”的詞序變換。用“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高妙。月只“半輪”,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成連動式謂語,意思是說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靈美妙。此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進入岷江,向山峽駛去。“辭親遠游”的青年詩人,乍離故土,對故園故人不免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頭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寫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了。在寫法上,全篇以“峨眉山月”為核心,以山月為觸動情思的媒介,引發的意蘊十分豐富,加強了吟月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在章法上,全詩共四句,卻連有五個地名,而組織精巧,意蘊深綿,絲毫沒有堆砌的痕跡,此可看出李白七絕詩藝術上生靈、秀麗的一面。
【鑒賞要點】
[1]名句: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2]意境明朗,借景抒情。[3]意象迭現,形象鮮明。[4]語言淺近,音韻和諧。
上一篇:【唐】李白《渡荊門送別》全詩原文、翻譯、注釋和賞析
下一篇:【唐】岑參《逢入京使》全詩原文、翻譯、注釋和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