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畫溪經三箬入合溪·余懷
畫舫隨風入畫溪,秋高天闊五峰低。
綠蘿僧院孤煙外,紅樹人家小閣西。
箬水長清魚可數,篁山將盡鳥空啼。
桃源仿佛無尋處,楓葉紛紛路欲迷。
嶺南詩人在明代詩壇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他們的創作不僅為明詩起了絢麗的開端,同時又為明詩作了光輝的結束。作為福建莆田人的余懷雖然存詩不多,但也不乏清麗工巧之作,此詩即可為代表。
這首七律寫作者舟行于江南水鄉,所見之景宛然如畫。畫溪、三箬和合溪都在今浙江長興縣境。畫溪即罨畫溪,據《弘治湖州府志》載,溪在長興縣西八里,“古木夾岸,叢篠翳其下,朱藤施其上,故名。”三箬在畫溪下流,因箭箬夾岸,其南曰上箬,北曰下箬,合溪而稱三箬。合溪則在縣西二十里,其流由合白峴諸山之水的楊店澗和出蒼云嶺的梓方澗二水會合而成,其東經罨畫溪入長興西南門,東出入太湖。這一帶山青水秀,景色十分迷人。
詩從舟入畫溪寫起,“隨風”二字頗可注意。從舟行的路線來看,方向是由西南往東北,可知當時刮的是西南風,正是秋季。故舟一入畫溪,不久便可見聳立于縣西一里處的五峰山。因為是在天高云淡的秋日,遠山入目一望無余,所以顯得并不高峻。頷、頸二聯寫景,著色清淡,富有動感。詩人坐在舟中,放眼眺望兩岸景色,先是在一縷孤煙外掠過一處綠蘿環繞的僧院,然后是小閣西閃出幾個紅樹點綴的農家。這時小舟已在不知不覺中由畫溪進入了箬溪,俯看水中,游魚粼粼,清澈見底;仰望溪岸,長滿翠竹的青山漸漸遠去,只留下鳥兒的聲聲空啼。這些描寫使人不覺置身其間,塵心盡洗。對于這一帶的秀美景色,前人也曾留下了由衷的贊嘆。如劉燾《游罨畫溪詩》云:“竹林深處杜鵑啼,兩岸青青草色齊。欲識人間真罨畫,朱藤倒影入清溪。”皎然《箬溪春興詩》云:“春生箬溪水,雨后漫流通。芳草行無盡,清源去不窮。野煙迷急浦,斜日起微風。數處承流望,依稀似剡中。”可見這里的青山綠水早就令人流連忘返了。
尾聯由眼前景逗出心中情。“桃源”即桃花源。陶潛《桃花源記》云:“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后尋所自,竟“迷不復得路”。由于詩人緣溪乘舟一路行來,與武陵人“緣溪行”十分相似,而眼前所見之景,尤其是“楓葉紛紛”宛如前人所見之“桃花林”的“落英繽紛”,便很自然地產生了“桃源仿佛”的錯覺。詩人在這里利用眼前的景色,巧妙地引典入詩,托出舟行水鄉的觀感,從而拓寬了這首寫景詩的思想內涵,從一個更高更深的意義上贊美了浙北地區的優美景色,表現出一種追求理想境界的美好愿望。
沈德潛《明詩別裁集》以“晚唐風格”四字評此詩,在藝術上是很有道理的。此詩寫景清麗,用語工致,化典無跡,都堪與晚唐詩作媲美。
上一篇:由江山至浦城,雪后渡越諸嶺,輿中得絕句九首(選一)·江湜
下一篇:螢火·趙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