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李金髮》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如殘葉濺
血在我們
腳上,
生命便是
死神唇邊
的笑。
半死的月下,
載飲載歌,
裂喉的音
隨北風飄散。
吁!
撫慰你所愛的去。
開你戶牖
使其羞怯,
征塵蒙其
可愛之眼了。
此是生命
之羞怯
與憤怒么?
如殘葉濺
血在我們
腳上。
生命便是
死神唇邊
的笑。
以頹廢的觀念審視人類的生命與死亡,是象征派詩歌一個重要的主題。法國象征派詩人為此唱了無數凄婉憤激的歌。于頹唐的氣息背后透出一種對社會否定的冷漠情感,是這一類詩中常有的特色。歌詠死亡并非冷落人生。詩中自有一種憤世的熱情在內。從這個意義上,我們來讀《有感》一詩,就不難理解李金髮的心境了。
“有感”相當于傳統的“無題”。李金髮“有感”的思想是一個古老而頹廢的主題:人生短促,時光難再,只能在酒與愛的享樂里消除痛苦。就思想來說,此詩的確沒有什么積極的意義;就藝術表現而言,這首詩則有其獨創之處。
全詩注意追求用意象呈現或暗示情調,特別注意意象的色彩感與鮮明性。開頭和結尾兩節復沓出現,一開一闔,是主題的呈現部。意思很簡單:人的生與死近在咫尺。可是作者不像古代詩人那樣直接的抒唱:“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詩人以一個新奇的富于色彩感的比喻暗示了這一思想情調:“如殘葉濺/血在我們/腳上,/生命便是/死神唇邊/的笑”。秋天紅葉如血,飄落地上。詩人想象它如生命的凋零,濺于腳上是殷紅的鮮血,這個意象是明喻,映襯或強化后面一句。而后面一句直喻就鮮明地呈現了詩人對生命的思考,“生命便是/死神唇邊/的笑”,生命與死神中間的距離是這么的近,生命是多么短暫啊!這個比喻和前一個“殘葉濺血”的意象,如電影的兩個重疊性的鏡頭,推到人們眼前,詩人的情調就在這意象的疊加中呈現一種可觸可視的強烈印象來。
中間兩段,是詩人這種情調的展開部。心境凄涼,月色也為之變化。所以詩里用了“半死的月下”,這里已經滲入詩人強烈的感情色彩。既然生命如此短暫,怎么辦呢?那就在酒與愛中盡情享樂吧:蒼白的月下,一邊飲酒,一邊唱歌,破裂的聲音,隨著北風飄散了。下邊寫在愛中尋求慰藉:“吁,/撫慰你所愛的去”,即投入愛的懷抱。打開窗戶,讓你的愛情的對象走進來,投入到你的懷抱中來。也許她是會為此而“羞怯”的,但奔波中的“征塵”已經蒙上“可愛”的眼睛了。
詩人以酒與愛來消磨人生時光,但他內心又充滿了矛盾。不甘沉論,也不甘自棄的心理,終于使他發出了這樣痛苦的疑問:“此是生命/之羞怯/與憤怒么?”“羞怯”與“憤怒”,指愛情的沉醉與發泄之痛苦,詩人似乎在問自己,生命就應該在這種“羞怯”與“憤怒”中度過嗎?
一個年青人沒有找到生命的意義,對生命的價值進行了充滿矛盾與痛苦的思考。詩人沒有為自己找到答案,也并未想找到答案,于是全詩結合又回到生命與死亡的主題上來:生命是死神唇邊的笑。
這首詩表現了一個年青的象征派詩人,注重用意象暗示情調的努力。人們讀了之后,那種頹廢的情感,也許很快會淡漠,而那“殘葉濺血”、“死神唇邊的笑”、“半死的月”、“征塵蒙其可愛之眼”這些意象,卻仍然令我們感到新鮮,久久不忘,甚至你閉目凝思,詩人那痛苦憤激的形象,都會矗立在你的面前……詩人追求的藝術魅力不就是這種暗示的功能嗎?
這首《有感》,采用近于“樓梯式”的短句法,本身就與詩人憤怒痛苦的感情密不可分。有些短句又用新穎的斷句法,如“濺血”是一詞,故意割開排列,“血”字放在前邊去了,“死神”也不接“便是”,而是另提一行,“唇邊的笑”也硬加分開,把“的笑”另立一行,都是為了使那些另提一行的詞,給讀者一種強烈的印象,增強閱讀者的接受效果。這樣斷句法是西方現代派詩常用的,在新詩中李金髮較早地進行嘗試,也是對新詩傳達情感手法的一種擴大。全詩首尾兩節的重復,不僅加強了作品的音樂美,也使詩的主題得到更強的表現。
上一篇:《月夜渡湘江·穆木天》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臧克家》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