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峽道中·趙熙
出郭二十里,入山千萬重。
遙尋瀑布水,忽聽松林鐘。
石涸樵生路,云開雁過峰。
傳聞葛由侶,于此伏虬龍。
此詩描繪四川峨眉山龍門峽雄峻秀奇的風光。作者趙熙系四川榮縣人,曾出入夔、巫、巴峽凡五次,更愛峨眉,凡游七八,“故吟峨眉及夔、巫、巴峽中景物詩獨多。”(周善培《香宋詩前集敘》)峨眉山龍門峽有“天下峽泉之勝”之稱。崖壁峻削,飛瀑直瀉百馀丈,相傳為神仙葛由伏龍之處。
詩題《龍門峽道中》,卻不以龍門峽作正面的直接描繪,力避坐實的粘滯,而用“旁敲側(cè)擊”手法,迂回寫來,側(cè)面烘托,渲染氛圍,以此突出顯露龍門峽風光幽奇險峻的氣韻與神奇色彩,令人神往。此正詩人所得峨眉山色之魂。
首聯(lián)兩句緊扣詩題“道中”,“出郭二十里,入山千萬重,”出得峨眉縣城郭,須去二十里行程,才至去龍門峽的入山口。而入得峨眉山口,還須攀登千重萬重山崖峰巒,才得進入龍門峽道口。人知峨眉山廣大高峻,深而幽,險而奇,而龍門峽又在這“入山千萬重”的幽深之境。“幽深”二字,乃龍門峽的特征,循此而下,步步深入,一步一換景,遂得龍門峽全境風貌,此詩之構思布局之妙法。
頷聯(lián)寫始入龍門峽之境。“遙尋瀑布水,忽聽松林鐘。”龍門峽以丈百飛瀑聞名,游者必尋訪。可是,瀑布深藏山谷峭壁深處,遙聞其聲,難見其形,須循聲遠遠地去訪尋。瀑布飛瀉,必有水聲,水遠而聲近,才須“遙尋”,這正是從聲寫水,不直接顯露飛瀑,只從側(cè)面寫來,而其氣勢自見。更妙在“遙尋”之際,“忽聽松林鐘”,飛泉尚未尋見,凝神于水聲之時,忽然聽到佛寺鐘聲,來自茂密的松林隱沒之處。如同寫瀑布全憑水聲一樣,寫鐘、寫佛寺,亦用側(cè)筆迂回寫出。兩句所寫,始終讓描寫的主景(瀑布與佛寺)隱沒不顯,匿影藏形,以渲染其境之曲折幽深。而正因為其境深幽難測,才有尋訪者身臨其境產(chǎn)生在“遙尋”中而得“忽聽”的感受。
頸聯(lián)“石涸樵生路,云開雁過峰”,分別從龍門峽的地下天上寫。峽在深山幽谷,人跡罕至,本無路徑。只是谷底泉水干涸,澗石露出,才成了砍樵人往來通過的路。說“樵生路”,狀其峽谷石澗之深入山中,水涸石干有時,唯有樵夫來時成路,非人常走之路。至此可見龍門峽道之艱險深窄。次寫天上,狀龍門峽兩壁陡削,險峰高聳,直刺云天,抬眼仰望,兩側(cè)危峰,裂天割云,呈露一線之光。唯有云開天光之際,才能瞥見大雁展翅擦過峰隙。龍門峽壁危峰峻削之狀可見。兩句亦以側(cè)筆寫谷底與危峰。
若說第三、四兩句側(cè)重寫其景之深幽,那么,第五、六兩句則著重從其境之險峻來進一層寫龍門峽之幽靜深險。至此所寫龍門峽,雖未正面細狀其貌,然其氣度神韻畢現(xiàn),蓄勢既積,水到渠成,即以現(xiàn)成的神話傳說故事收束全詩:“傳聞葛由侶,于此伏虬龍。”神仙葛由也曾在此修煉,以龍門峽為伴,而且還曾在此降伏過虬龍。原來龍門峽乃仙、龍所居之地,足見其幽、其深、其險、其峻,聞名人世,令人神往了。以“傳聞”代詩人所游龍門峽的總感受,不僅起總攬全詩所寫,且倍添渲染、烘托之功,耐人尋味。
陳衍評趙詩“造詣在唐、宋之間”,“每首必有精卓不猶人語”(《近代詩鈔》),一讀此詩中間兩聯(lián),其遣詞造境及運筆之法,力求避熟出新。陳衍又謂趙氏“詩才敏捷”,然其如非多次游峨眉山,對一物一景,有深入的細察體驗,何能狀寫精工又深得其神韻呢?
上一篇:瀧中(十一首選一)·屈大均
下一篇:六月二十四日荷花蕩泛舟二首(其一)·舒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