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營扣答合編》的主要內容,《車營扣答合編》導讀
《車營扣答合編》是關于火器和車、騎、步混合編組成營、協同作戰之法的古代兵書。又名《車陣扣答合編》、《車營百八扣答說合編》。明孫承宗、鹿善繼、茅元儀、杜應芳等著。今有明天啟四年(1624)刻本、清同治七年(1868)刊本、同治八年(1869)傅氏長恩閣抄本、高陽師儉堂孫氏藏版刊本、光緒六年(1880)鉛印本及 《荊駝逸史》 (道光) 本等。
孫承宗 (1563—1638),字稚繩,又字愷陽,號維城,明高陽 (今河北高陽) 人。萬歷三十二年 (1604)進士。天啟初,累官至兵部尚書,自請督理遼陽、廣寧諸處軍務,抗擊后金。既至,練兵屯田,筑城修堡,建成一道堅固的寧 (遠)、錦 (州) 防線。對穩定了遼西走廊的戰局起著重大的作用。史稱孫承宗知文善武,暢曉邊事,并有“沉雄大略”。為明末著名抗清將領之一。后因忤魏忠賢意去職返鄉。清軍入關,略取高陽,承宗率家人拒守,城破自縊而死。著有《高陽集》等。鹿善繼、茅元儀、杜應芳均為孫承宗經略遼東時的幕僚或將領,與孫承宗在遼東前線共同籌畫抗金戰爭事宜。孫承宗追述當時情景說:“日與諸文武大吏肄,撞晚鐘而入幕,獨坐則思,漏四五下,覺而又思。撞曉鐘而起,且與諸文武大吏肄,知則試之,不知則相與探討。……合之得百有八,借為問,以發諸文武大吏肄。且曰大扣則大鳴,小扣則小鳴,相與舂容而盡也。”(《車營百八扣原序》)“扣”即扣問,詢問、請教之意。該書是孫承宗向鹿善繼、茅元儀、杜應芳等提出的108個軍事問題,然后由他們回答,最后,再由孫承宗加以歸納闡述而成一部軍事學術著作。鹿傳霖序稱此書“乃明季高陽孫相國文正公督師關門時,與僚佐商榷兵法所著。”實際上是孫傳宗、鹿善繼、茅元儀和杜應芳等在遼東用兵的經驗總結,也是他們在實戰中探討軍事學術的結晶。
《車營扣答合編》凡4卷,7萬余字,由 《車營百八扣》、《車營百八答》、《車營百八說》和《車營圖制》4個部分匯編而成。明天啟四年刻本僅為第一部分,至清同治以后才匯刻成為完整,得以流傳后世。
該書采用古代兵書傳統的問答體例,通過提問、回答、解說的形式,闡述軍事學術問題。作者對大量使用火器條件下的車營編組及車營作戰的108個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其中涉及有關車營營制、陣法布列、行軍作戰及后勤保障等內容,著重闡述了車營的作戰原則。該書所論的車營是在戚繼光所創車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營陣,它裝備有火器的戰車,步、騎、輜重合編,具有較強的火力配備和較靈活的火炮運動性能。該書強調發揮火器的作用和各兵種的協調配合,使車營的功效充分體現。指出: “其用車在用火(指火器),其用火在用疊陣;當用火合步騎、舟車、眾寡、奇正,無一非火。其用疊陣,合水、陸、步、騎、舟車、眾寡、奇正之用火,無一非疊陣。要在耦則互出,奇跡迭變,循環無端,其出無窮。”即是說使車、步、騎、輜各兵種互相更迭運用,以利火力的發揚。臨陣作戰還須靈活機動,隨地制形、因敵制宜、相機而行。這樣,才能使槍、刀、弓矢、火炮等兵力兵器 “俱得其宜”。
《車營扣答合編》反映了在明末火器開始大量使用條件下軍隊的編制、訓練和作戰形式的若干變化和特點,對研究古代軍事史有重要參考作用,并具有一定的軍事學術價值。
上一篇:《赤水玄珠全集》的主要內容,《赤水玄珠全集》導讀
下一篇:《辨正論》的主要內容,《辨正論》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