瀧中(十一首選一)·屈大均
舟隨瀑水天邊落,白浪如山倒翠微。
巨石有時亦卻立,白鷺欲下復驚飛。
《瀧中》是一組詩,共十一首,這是其中的一首。詩前原有小序云:“瀧在樂昌縣(在今廣東省)北,凡有六:曰穿腰瀧,曰梅瀧,曰寒瀧,曰金瀧,曰白茫瀧,曰垂瀧。”瀧(lóng),湍急的河流。
此詩寫的是垂瀧,筆力雄放而不失暇豫,聲調拗折而又瑯瑯上口,奇情壯采,別饒姿致。詩的首句寫瀧中水位之高:輕舟隨著瀑布沖下,好像從天邊墜落,真使人目駭心驚。次句寫瀧中水勢之猛:白浪洶涌,攢立如山,這是何等之壯觀!李太白“猛風吹倒天門山,白浪高于瓦官閣”(《橫江詞》)之句,庶幾近之。但太白筆下的橫江,壯則壯矣,終覺少了些嫵媚,使人覺得有些單調。翁山此句中的“倒翠微”三字,彌補了這一缺陷,使壯美之中,平添一種媚態。“翠微”,指輕淡青蔥的山色。翠微倒映瀧中,隨著浪花一起飛濺、攢集,白浪之中,點綴著青蔥之色,這是何等之絢麗!
前兩句已經把瀧中瀑布的氣勢與景象描繪得淋漓盡致,倘若再作正面描繪,就未免詞費了。屈翁山深明此理,于是掉轉筆鋒,從側面去烘托。先寫瀧中的巨石,說它“有時亦卻立”。“卻”者,倒退也。巨石有時竟會倒退幾步才立住,可見水流之湍急,這種夸張的手法,突出了瀑布的力量之大。最后寫白鷺,說它“欲下復驚飛”。詩中著一“驚”字,則瀑布之迅猛湍急可知。這兩句在聲律上怒拗勁折:“巨石”句只有“時”字一個平聲,其他六個仄聲字中又用了四個入聲字(“石”、“亦”、“卻”、“立”),音節的急促與瀑布的湍猛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白鷺”句前五字連用仄聲,把白鷺欲下未下的剎那間的神態表現出來,然后再接以“驚飛”這兩個平聲字,迅急的動作卻用舒緩的音節來表現,使人在綿邈深長的詠嘆中回味無窮。
此詩在詞語的錘煉上也極見工力,比如第二句中的“倒”字,就用得很妙。“倒”者,崩倒也。從字面上看,此處是指白浪攢成的山峰“倒”于翠微之中,但也可理解為青翠的山峰“倒”在湍急的瀧中。黃山谷詩云:“銀山堆里看青山”。此句中的“白浪如山”即山谷所謂“銀山”;“翠微”亦即山谷詩中的“青山”。黃山谷所描繪的,是在波浪之中看岸上的青山,而屈翁山此句,則是融銀山與青山于一體:青翠的山峰倒映在瀧中,瀧中的波浪掀涌成山,隨即又崩倒墜落在瀧中,所崩倒的,究竟是“銀山”,還是“青山”,已渾然莫辨矣。
上一篇:隴上作·袁枚
下一篇:龍門峽道中·趙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