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家人·沈紹姬
歸來偕隱計猶虛,垂老他鄉(xiāng)嘆索居。
別久乍疑前劫事,路歧才得去年書。
夢如柳絮飛無定,愁似芭蕉卷未舒。
記得小園親手植,一欄紅藥近何如?
本詩作者是浙江錢塘(今杭州)人,長年客游淮左(今江蘇揚州一帶),垂老未歸。此詩是他羈旅他鄉(xiāng)時寄其家人所作。
首聯(lián)兩句語意前后倒置。詩人自感垂垂老矣,而尚只身飄泊他鄉(xiāng),不能與家人相聚,不免要為這種離群索居的孤寂生活而嘆息。他很想立即回到家中,同家人們一起過隱居的日子,可是,也許是由于現(xiàn)實生活不允許他這樣做,也可能是他還沒有下定決心,作出實際的安排,所以還是“計尚虛”,一時實現(xiàn)不了。想回家,卻一時回不了家,而垂老他鄉(xiāng)的孤寂心情又難以自已,這種內心的矛盾和痛苦貫穿全詩,成為全詩的感情基調。
中間二聯(lián)都寫對家人的思念之情,但寫法不同,頷聯(lián)正面敘述,頸聯(lián)則采用比喻。
“別久乍疑前劫事”中的“劫”是一個時間概念,佛經(jīng)上把從天地形成到毀滅這段時間稱作“一劫”。“前劫事”猶言前世事,詩人離開家鄉(xiāng)已久,回憶往事,有恍若隔世之感,所以用“乍疑前劫事”來加以形容。“路歧才得去年書”句說明家鄉(xiāng)音書久疏。詩人飄泊他鄉(xiāng),止無定所,加之當時交通不便,故去年家中的來信,直到今年才收到,而今年家中的情況,就不得而知了,這樣自然會更加思念家人。這兩句用的是敘述體,緊接首聯(lián),把自己當時的處境和心情進一步交代清楚,筆墨十分經(jīng)濟,但由于抓住了兩個典型的細節(jié),所以仍能扼要地說明問題。
頸聯(lián)兩句都是用比喻手法來刻畫自己的離恨別愁。
蒙蒙柳絮,飄舞天涯,漫無定所,使人覺得如夢如幻,捉摸不定,因此在前人詩詞中,柳絮(楊花)常常與夢魂聯(lián)系在一起。如五代顧敻的“教人魂夢逐楊花,繞天涯”(《虞美人》),馮延巳的“撩亂春愁如柳絮,悠悠夢里無尋處”(《鵲踏枝》)。受此影響,北宋蘇軾在《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中用“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來描繪楊花的神情,元胡天游的《楊花吟》中也有“夢魂不識天涯路,愿作楊花片片飛”之句。本詩以柳絮喻夢,顯然受到它們的啟發(fā)。“夢如柳絮飛無定”形象地表現(xiàn)了為思念家人而夢往神游,無所著落的心情。
“愁似芭蕉卷未舒”句則從李商隱的名句“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代贈》二首其一)兩句中化出。芭蕉的心緊緊裹著,比喻心情的不舒展,可說非常貼切。頸聯(lián)這兩句都借用前人作品中的意境,但讀來渾成自然,明白曉暢,絲毫不露饾饤堆砌之痕。
羈旅他鄉(xiāng)的心情是這樣的痛苦,思念家人的心情又是這樣的殷切,于是在提筆為家人作書之時,就免不了要多多詢問家中的情況。可是,他離家已久,平時音書稀少,要問的情況太多了,真是千言萬語,不知從何問起!無奈之中,只得在末聯(lián)寫上兩句:“記得小園親手植,一欄紅藥近何如?”別的不問,只問他親手種在小園中的一欄紅芍藥的情況,可謂匪夷所思。然而從詩的角度來看,這卻是絕妙的一筆。沈德潛《清詩別裁集》對此評論道:“此寄家書,千頭萬緒,難于著語,故憶一欄紅藥,訊其榮悴也。”紅藥是詩人在家時親手所栽,它寄托著詩人對家庭的深厚感情,掛念紅藥,也就是掛念家人,關心紅藥的榮悴,也就是關心家人的境況。以訊問紅藥榮悴來代替向家人問好,避免了行文的平直呆板,使全詩更富情致,耐人咀嚼回味。
“寄家人”是詩中常見的題材,本詩也并不具有什么特別引人注目的內容,寫的都是普通人常有的普通的思想感情,但由于作者在處理這一題材時筆法生動靈活,感情真切自然,使人感到親切有味,所以仍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
上一篇:寄松風上人·鄭燮
下一篇:寄懷辛眉·王闿運